未来中国麻醉学科建设之我见
发布日期:2019-01-16 15:03:57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作者: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 黄宇光 浏览次数:

黄宇光


  回顾过去,自1949年尚德延教授在兰州创建中国第一个麻醉科,中国麻醉学科建设已走过近70个年头。最初麻醉学科在极为简陋的条件下,兢兢业业,顽强奋斗,完成了大量的临床麻醉工作,保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支持了临床医学尤其是相关手术学科的顺利发展,自身也逐步发展壮大。改革开放以来,麻醉学科的发展获得了新的机遇,1979年在哈尔滨召开了中国麻醉学术会议,成立了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1989年卫生部12号文件正式宣布麻醉学科为独立于外科的临床二级学科;2014年麻醉学科启动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遴选认定了382个麻醉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截至2018年已累计培养1.2万人。随着麻醉业务领域不断丰富、服务量不断增加,麻醉学科在手术室内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麻醉学已经成为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麻醉科成为体现医疗机构综合能力的重要临床专科,麻醉直接相关死亡率和严重并发症率已明显下降,中国麻醉学科建设已经跨过了安全门槛,正朝着改善患者预后和远期疗效的目标迈进。

  虽然麻醉学科的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医疗服务需求的增长变化给麻醉医疗服务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发展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内容,对于提升医疗服务能力,适应不断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2018年8月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医疗保障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意见的通知》(国卫医发〔2018〕21号), 将主要通过以下5大政策措施,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1)加强麻醉医师培养和队伍建设;(2)拓展麻醉医疗服务领域;(3)保障麻醉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4)提高麻醉医务人员积极性; (5)切实做好麻醉医疗服务组织实施。其中除最后一项政策措施主要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协调组织外,麻醉学界自身需要借力国家政策支持,围绕前4大措施大力开展麻醉学科建设。

 

加强麻醉医师培养和队伍建设

  一个学科想要发展, 第一个要解决的就是人的问题,而麻醉学科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则是人员短缺问题。作为不可或缺的临床科室和医院重要的平台科室,我国麻醉医师的人员紧缺和疲劳问题极为突出,按照欧美国家每万人2.4名麻醉医师的标准,中国应该配备30万名麻醉医师,而实际上目前中国的麻醉医师仅有约7 .6万人,仅为四分之一。由于人员的严重短缺,大量的麻醉医生长期处于过负荷劳动的状态,2014年以来已有10余位中青年麻醉医生猝死。2015 年针对京津冀地区的麻醉医师执业状况的调研显示: 麻醉医师工作满意度较低——低于世界医务工作者及中国医师群体水平,职业耗竭发生率高达68.9%。为了解决人员短缺的问题,麻醉学科首先要通过以下三方面措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麻醉医师队伍:(1)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探索建立以临床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人才供需平衡机制,坚持以需定招、以用定招;(2)稳定麻醉学本科专业招生规模,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中加强医学生麻醉学相关知识与能力的培养,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单独开设麻醉学专业课程;(3)逐步加大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招收力度,合理调控各相关专业招收比例,并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其次,麻醉学科也需要探索优化麻醉专业技术人员的结构,增设麻醉护士、技师等辅助人员岗位,以合理优化麻醉医师劳动结构,降低工作负荷。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配备麻醉科护士,在麻醉医师的指导下从事围术期护理、疼痛患者管理,以及麻醉相关的设备、耗材、药品、文档信息整理等管理工作。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以配备麻醉科技师,从事麻醉相关设备保养、维护和维修。最后,还需要针对目前麻醉医师队伍中技术能力不足的问题,对在岗麻醉医师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地市级以下医疗机构的麻醉医师,加强针对性继续教育培训,提高其临床胜任力。


拓展麻醉医疗服务领域

  在解决了人的问题之后,麻醉学科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拓展麻醉服务的领域。在1989年的卫生部12号文中,将临床麻醉、急救复苏、重症监护治疗和疼痛诊疗作为麻醉学科工作的4大范畴。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除了临床麻醉以外的3 大工作内容,已经或正在逐步脱离麻醉学科独立发展。作为保障患者围术期安全的平台学科,麻醉学科需要首先优化手术相关临床麻醉工作:(1)积极推动围术期急性疼痛治疗,加强术后监护与镇痛,积极参与到加快患者术后康复的行动中,推动加速康复外科(ERAS)在各手术科室的开展;(2)开展与日间手术相适应的麻醉工作,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利用率;(3)加强麻醉科门诊建设, 麻醉科门诊开展住院手术、日间手术、门诊和住院患者有创诊疗操作前的麻醉评估、预约、准备,并提供手术风险评估、术前准备指导、术后随访和恢复指导等服务,使麻醉医师更主动地参与到患者整个围术期评估、治疗、康复的全过程中来;(4)加强麻醉科的护理服务,手术室护理服务由麻醉科统一管理,提高麻醉护理服务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 麻醉学科必须要走出手术室,积极开展手术室外的麻醉与镇痛,优先发展无痛胃肠镜、无痛纤维支气管镜等诊疗操作和分娩镇痛、无痛康复治疗的麻醉,开展癌痛、慢性疼痛、临终关怀等疼痛管理。加强疼痛门诊建设,提供门诊疼痛管理服务,还可以积极通过医联体将疼痛管理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延伸,探索居家疼痛管理新模式。

 

保障麻醉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

  在人员的优化配置和服务领域拓展的同时, 确保麻醉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也是麻醉学科建设的关键点。保障麻醉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 一方面, 需要通过加强基层麻醉医疗机构的硬件建设、加强麻醉专业组/亚专科建设、提高麻醉医师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急救/镇静/镇痛和生命支持的能力、完善麻醉相关临床路径/诊疗指南、制定麻醉技术操作规范以及提高麻醉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等措施提升麻醉医疗服务的能力。在这方面,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将继续携手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在各个层面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提供相应的支持。另一方面,麻醉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还要通过全国各级麻醉质控组织实施持续管理。在国家层面, 继续完善麻醉医疗质量控制指标,探索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麻醉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反馈,持续提升麻醉医疗质量。在地方层面,目前全国各省区市均已成立省级麻醉质控中心,下一步将促进各省级麻醉质控中心之间相互调研学习, 将行业质控工作落到实处, 同时加强基层麻醉质控中心建设, 完善质控体系组织架构, 加强麻醉专业质控人才培养。在医疗机构层面, 麻醉科需要积极配合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 按照《医疗质量管理办法》的要求健全工作制度, 优化工作流程。通过以上多层面麻醉质控工作的推进, 确保麻醉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提高麻醉医务人员积极性

  最后一项措施,也是广大麻醉医务人员较为关心的,即通过多种手段提高麻醉医务人员的积极性。首先是理顺麻醉医疗服务比价关系,一方面要根据疾病严重程度、手术时间、患者年龄特殊性、医务人员专业能力培育投入等因素,合理测算手术麻醉成本,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另一方面,需要加快新增麻醉医疗服务收费项目的审批,以适应人民群众对舒适化医疗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其次是增强麻醉医务人员的职业吸引力,积极争取医疗机构在岗位聘用、评优评先、绩效考核和收入分配中,充分考虑麻醉科工作特点和技术劳务价值,向麻醉医务人员倾斜。通过提高麻醉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最终将麻醉学科建设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摘自《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9年第34卷第1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