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手术技术 为毁损性创面患者重建美丽人生——记2018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毁损性创面修复重建关键技术及策略研究”
发布日期:2019-02-20 15:25:08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作者: 浏览次数:

毁损性创面是指严重烧创伤造成大范围皮肤及软组织缺损,并导致血管、肌腱、神经、肌肉、骨骼等深部重要组织裸露或损伤的一类创面,其感染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是烧创伤救治亟待解决的难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京医院)的胡大海教授带领的团队围绕毁损性创面救治中的急救处理、创面修复、结构重建、功能康复四个关键环节,创建系列关键救治技术,降低毁损性创面感染发生率,提高创面修复成功率,提升功能重建质量,显著推动了毁损性创面救治理念和治疗手段的进步,解决了该专业领域关键性、共性难题,带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毁损性创面修复重建关键技术及策略研究”荣获2018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新型敷料减少创面感染发生率

针对毁损性创面损伤范围大污染重、早期急救难及转运难,导致感染发生率高的难题,项目组开展了系列新型敷料及相关装置的研发。首次将“Ag+-Na+交换”智能银离子控释抗菌技术与高效渗液吸收技术相结合,研发出藻酸盐银离子控释新型敷料和高效便携式封闭负压套装。创建的“Ag+-Na+交换”智能银离子控释抗菌和高效渗液吸收技术,能够根据创面感染渗液情况调控银离子释放速度,银离子释放随伤口渗液量增加而增加,使银离子在高渗出创面保持稳定含量,极大地提高了敷料的持久高效抗感染能力。在此基础之上研发出系列具有抗感染、高吸水、组织保护等多功能的新型敷料,提出毁损性创面精准负压治疗理念并建立了相关技术参数。通过研发便携式创面负压封闭装置,解决了平战时毁损性创面急救及转运过程中创面长期暴露、感染逐渐加重的难题,为后续手术修复重建奠定了基础。以上技术具有即时封闭创面、迅速止血及抗感染的性能,突破了毁损性创面早期处理的技术瓶颈,使创面感染发生率由70.1%降至26.5%,脓毒症发生率由52.7%降至17.3%。


创新技术提高创面修复成功率

毁损性巨大创面往往形状不规则,表面深浅不一或局部形成腔隙,常常伴有大范围骨骼、肌腱、神经、血管等重要组织外露,很难一期修复,项目组首创单孔腹腔镜下切取大网膜复合刃厚皮片游离移植术,结合改良网膜离体灌注技术、双血供吻合技术等关键创新技术,显著提高移植成功率。在最大程度降低供区损伤的基础上,实现了毁损性巨大深度创面的早期一次性修复(图1)。

对于重建血管和血管吻合位置选择,临床上目前尚无评估客观标准,为此项目组率先创建毁损性创面主要血管损伤评价标准,为毁损性创面重要血管损伤和吻合位置评价提供了客观依据,解决了毁损性创面血管重建中亟需解决的血管损伤程度判定(是否需要重建)和血管吻合位置判断(血管重建部位选择)两大基本问题,为毁损性创面早期血管、腱性结构(肌腱、韧带)等重要功能单位的精准修复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技术准备和支撑(图2)。


图1 网膜重建

图2 血管重建


肢体毁损性创面常伴有严重的腱性组织缺损,传统的修复方法通常无法在修复创面的同时兼顾肌腱功能重建,严重影响功能恢复。项目组在国内率先开展吻合血管的阔筋膜及髂胫束复合组织瓣移植术,在封闭创面的同时重建肢体功能。术中根据受区条件灵活调整,采用折叠法、卷曲法、荷包法及拆分法等对阔筋膜及髂胫束进行设计以满足运动结构如肌腱、韧带、关节囊等不同结构的重建需要,在毁损性创面的肢体运动结构功能重建中获得了突破(图3)。


个体化治疗降低创面术后继发畸形发生率

针对毁损伤创面修复术后易于继发瘢痕纤维化挛缩畸形的难题,项目组研究发现了胶原和细胞外基质异常沉积的纤维化病理新机制,据此研发出新型动静态矫形器,提出并建立了“一早、二持续、三序贯”的个体化康复治疗方案,在患者伤愈后2周、1、3、6、12个月时间点分别进行精确评估,以评估结果为依据,制定毁损性创面修复术后个体化序贯康复治疗方案。早期以静态矫形器功能固定为主,结合被动运动及肌力训练;后期以动态矫形器为主,结合静态体位维持,并创建多种功能康复治疗方法,包括关节松动、牵伸、抗阻运动等。同时,针对毁损性创面继发严重瘢痕挛缩畸形整复的治疗困境,项目组创新性提出三种新术式,突破传统治疗方法的技术瓶颈,显著降低了毁损性创面继发畸形的发生率,为毁损性创面功能康复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法和理论基础。①针对萎缩性瘢痕,首次应用“水刀技术”对瘢痕“精准磨削”,通过“酶消化法”获得“纯表皮皮片”实施移植修复,建立了萎缩性瘢痕的治疗新术式。②针对严重的功能部位瘢痕,率先开展了皮肤软组织预扩张的穿支皮瓣游离移植术,获得了理想的疗效。③针对大面积瘢痕,首次建立了自体瘢痕组织支架复合皮移植的新术式,解决了全身大面积瘢痕患者自体皮源匮乏的难题(图4)。


  

                图3 漆关节重建                   图4 自体瘢痕组织支架复合皮移植术               


结语

项目组研发的藻酸盐银离子控释新型敷料和高效便携式封闭负压套装,使创面感染发生率由70.1%降至26.5%,脓毒症发生率由52.7%降至17.3%,平均术前准备天数由9.2 天降至3.7天,平均住院时间由35.9 天缩短至17.2 天,平均住院费用降低15%~25%。项目组将腔镜微创外科技术与显微外科技术相结合,率先创建的微创显微外科技术,手术成功率达到98.8%,功能障碍发生率从82.3%下降到25.1%,为术后肢体功能系统康复提供了保障。个体化康复治疗方案实施后,患者治疗后的畸形发生率由文献报道的22.5%下降至13.6%,明显降低了毁损性创面修复术后继发畸形发生率。以上技术在国内50余家医院得到推广和临床应用,治疗患者万余例,有效提高了毁损性创面的救治成功率,显著降低了致畸致残率,在保障人民健康、提高毁损伤患者愈后生活质量、减轻患者家庭及社会负担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华医学信息导报韩静、左舒颖整理)

(摘自《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9年第34卷第3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