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项目(九)
发布日期:2019-12-09 15:19:40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作者: 浏览次数:

针对难点逐个击破   研发特应性皮炎治疗新策略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慢性的、反复发作的炎症性皮肤病,多累及儿童,以剧烈瘙痒为特征,常伴发哮喘、过敏性鼻炎和结膜炎。该病通常为终身性,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家庭和社会极大的负担。

  关于AD的研究目前有以下难点:(1)我国人群中丝聚蛋白(FLG)基因突变频率、来源与AD各表型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国际上儿童AD患病率10%~20%,而关于我国儿童AD患病率的报道仅为3.07%,那么我国儿童AD患病率是否真的处于一个“洼地”?(2)我国AD的临床表型的特征、国际上常用诊断标准对我国AD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我国教科书中的“湿疹”与AD的差异都尚不明确。(3)我国临床有效的治疗重度AD的方法利多卡因静脉滴注,其治疗的不良反应小、价格低廉、停药没有“反跳”现象,但因机制不清被限制应用。

  针对以上难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的姚志荣教授联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开展了“特应性皮炎的研究与治疗新策略”研究,耗时15年对AD的基础、临床诊断和治疗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首个适用于中国人群的AD诊断标准,项目荣获2018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项目组通过大样本、病例-健康对照、核心家系分析等手段,首次明确我国AD人群FLG基因突变频率和类型、突变来源与特应性疾病的关系,为AD的精准预防与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研究明确了我国AD人群FLG基因的突变频率为28.3%(南方31.4%,北方26.0%);发现1个中国人群特有的高频突变(K4671X,突变频率9.2%);发现AD患者的FLG基因突变来源于家系中患鱼鳞病的父母;提出FLG基因突变与特应性哮喘强相关。

  该研究完成了我国首个12中心城市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明确了我国1~7岁城市儿童AD患病率为12.94%,填补我国儿童AD的流行病学资料的空白,证明中国儿童AD的患病率并没有处在一个“洼地”。同时,项目组通过大样本临床表型研究发现了3项对于AD早期诊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临床体征;首次提出国际上常用的Hanifin-Rajaka和William诊断标准不完全适合中国人群,建立了首个适用于中国人群的AD诊断标准;首次明确我国通常诊断的“湿疹”实际上是“临床形态或部位不典型”的AD。

  此外,项目组研究发现,利多卡因可通过Smad3/TGF-β信号通路促进调节性T细胞分化从而抑制炎症反应,为进一步推广这一安全、有效、廉价的治疗方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该项目共发表论文20篇,其中SCI论文19篇,在国内外进行专题报告100余次,国际会议应邀演讲11次。项目组举办全国性大会3次、国际专家讨论会2次、专题研讨会7次、学习班17届、培训班20余次,覆盖全国20余个省市,将项目研究成果进行了广泛的推广,在国内1000余家医院得到应用。同时,项目组参与制定《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中国儿童特应性皮炎诊疗共识》,对我国AD诊断、治疗及相关基础研究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完善眼病防治融合体系   实现致盲性眼病精准干预

  我国盲人人数全球第一,预计到2020年将接近3000万,目前人数仍在持续上升。为推进解决这一严重影响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建立项目组,开展“致盲性眼病防治融合体系的创建和精准干预”研究,历时数十年,创建并逐步完善了眼病防治融合的服务体系,实现了致盲性眼病的精准干预,该项目荣获2018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1.建设传染性致盲性眼病防治融合体系

  项目组自1953年开始着手研究,随着眼病谱变迁,相继新增基于长期随访眼健康档案的慢性非传染性眼病防治系统,自主研发了数字化影像智能分析眼病筛查系统,同时创建了医教融合青少年眼病防治平台,建设起覆盖全人群的传染性致盲性眼病防治融合网络体系。

  2.完善眼病流行病学研究规范

  项目组于1951年完成国内首个沙眼普查;1994年在国内首次发现老年人群致盲首要病因为眼底病;1996年起,完成国际上首个社区人群视网膜脱离的普查,以及国内首个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人群调查研究;得到首个以社区人群为基础的国人5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病率;在国际上首次发现4q25的内含子rs10034228与高度近视眼底病变发生密切相关;在调查中建立起首个中国人群视网膜厚度生理值数据库。完善了我国的眼病流行病学研究规范,明确了人群眼病谱变迁。

  3.实现致盲性眼病精准干预

  (1)项目组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国际上率先将酞丁安及利福平眼药水用于沙眼干预,有效率达96%,避免全身抗生素用药的不良反应。2011年实现了包括外来流动人口在内的学龄期儿童全覆盖沙眼药物干预,根治了致盲性沙眼。

  (2)20世纪90年代,项目组在上海地区实现防治融合全覆盖白内障手术干预,成为唯一达到WHO防盲目标的省级地区,百万人口白内障手术率连续5年名列全国第一,亚洲领先。

  (3)2009年,项目组建立国内首个眼科临床研究评价平台,研发具有自主产权的眼科临床影像智能分析软件,实现了远程眼底病早期筛查和干预,其筛查成本降低67%,效率提高2倍,且ICC>0.9;通过5年前瞻性研究,率先提出显著降低DR发生的强化血糖控制新标准——糖化血红蛋白<6.4%。

  (4)2009年起,项目组建立国内首个百万级学龄儿童屈光发育数据库。提出3种6~12岁儿童近视筛查新技术,敏感度和特异度均接近或达到90%。

  通过将以上研究成果转化推广,2002年,上海地区老年人平均年新发盲率降到1.22/万,为国内最低,接近欧美发达国家水平。2014年,上海地区人群盲率为0.32%,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0%)。项目组负责制定了我国《常见眼底病眼底照相及血管造影图像采集规范》《常见眼病现场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学标准(2016年)》中眼底病筛查规范,牵头完成全国各省防盲工作绩效评估方案等。有关成果被20余家大型医院推广和应用,并得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肯定和推广,获益人群超过1亿,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中华医学信息导报左舒颖整理)(摘自《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9年第34卷第21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