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创新推动诊疗 中国方案影响世界——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得者张烜教授访谈
发布日期:2019-03-19 14:41:41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作者: 柳海霞 郑成巍 浏览次数:

  通常取得一项科研成果需要几年到几十年不等,因此项目获奖本身也是智慧和汗水的结晶。2018年,张烜教授与团队开展的“自身免疫病发病机制和诊疗关键技术的创研和应用”,历时近20年,成功斩获了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本刊记者有幸采访了该项目负责人张烜教授,听他讲述了一段喜悦与痛苦交织的科研之路。让我们怀着崇敬之心,感悟团队的奋斗与创新、科研的艰辛与魅力……


团队合影


寻根溯源 获得突破

  自身免疫病是一项世界医学难题,目前尚无根治药物,传统治疗药物虽然可以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生存率,但是长期应用会带来一系列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张烜教授在每日临床工作中看到自身免疫病患者经受折磨,内心十分着急,他暗暗发誓,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身免疫病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

  谈及开展自身免疫病研究的初衷,张烜教授说:“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一些自身免疫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在诊疗过程中存在早期诊断困难、误诊误治等问题,现有的治疗手段对部分患者疗效不理想。而治疗不理想的原因则是因为疾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我们打算从源头出发,从研究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入手,这样不仅可以在发病机制方面有所发现,而且可以真正地提高临床诊治疗效。”本着为患者解决问题的终极目标,研究团队历经近20年协同攻关,取得了一系列喜人的研究成果,在发病机制、诊断技术、治疗方案等方面都获得了重大突破。

  张烜教授详细阐述了该团队研究的四大创新点:一是揭示通过代谢干预可以有效控制自身免疫病的疾病活动度,在国际上开启了肠道菌群/代谢调控自身免疫病的新途径和新的研究领域;二是鉴定了自身免疫病的关键遗传易感位点,找到了自身免疫病疾病活动的特殊免疫细胞和分子,可将此作为诊断标志物; 三是创新性地将免疫分子影像技术成功应用于自身免疫病的早期诊断和疗效判断;四是明确了雷公藤多苷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不劣于经典药物——甲氨蝶呤,且联合甲氨蝶呤的中国治疗方案成功率高于国际方案。

 

中国方案 影响世界

  2015年,张烜教授团队在国际风湿病最权威杂志ARD上发表了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该研究采用国际上最严格的试验标准,以最大程度的循证医学证据呈现出了雷公藤多苷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 并且发现雷公藤多苷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国方案成功率高于国际方案,被CNN、ABC、芝加哥论坛报、彭博社等四十多家欧美媒体以“Chinese herb beats arthritis drug” 进行报道,当时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大轰动,也为我国的中医药赢得了声誉。

  回忆起该项目的研究始末,多少酸甜苦辣涌上心头, 张烜教授动情地说:“鉴于中成药的特殊情况,为了避免来自国际的质疑,我们在进行雷公藤多苷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中没有任何第三方经费支持,全部靠团队成员夜以继日地积极投入、无私奉献,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完成了这项研究。不夸张地说,我把自己买房的钱都投入到这项研究中,因为我坚信这个药对国内外的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都会有很好的疗效。我们在临床实践经验中也确实发现,雷公藤多苷联合用药疗效明显优于国际方案。”为了打破国际上对中成药的偏见,课题组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因为这项研究采用的是完全客观的第三方评判,不到最后一秒谁也猜不到结果如何。“科学研究中失败乃兵家常事,如果评判结果显示效果不佳,我们所有的努力就可能是白费了,但是我们靠着坚定的信念,共同完成了这项研究,现在回想起来还是非常感动。”张烜教授补充道。

  该研究成果发表后, 张烜教授团队在收到许多海外求药邮件的同时,也收到了来自欧美国家很多专家热烈反响, 其中也不乏一些尖锐的问题。张烜教授团队坚持有问必答, 像辩论一样针锋相对地进行讨论,这些辩论也都全部在线发表在ARD 期刊,向世界发出了中国最强音。张烜教授表示: “我们现在还在进行后续工作,牵头做一些多中心的中成药联合治疗方案研究,进一步完善循证医学证据,以期能在国内外推动和辐射我们的研究成果。”中国方案不仅疗效高于国际方案,而且能让老百姓都用得起药,符合国家提出的“健康中国”理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痴迷科研 无私奉献

  “医疗为根本,科研为龙头”是张烜教授奉行的宗旨,在他看来,医生首先要治好病,但是科研对临床的引领作用照样不容忽视,像北京协和医院这样的国家级临床疾病诊治中心应该有一批医学科学家,他们不光会看病、看好病,而且能够做好科研, 发挥好引领作用。“科研和临床就像飞机的两翼,缺一不可,只会看病的医生,只能称得上是‘医匠’!”张烜教授铿锵有力地说,“北京协和医院能见到各种病例,医生工作几年就会对各种临床疾病诊治驾轻就熟,但是我们临床医师通过对疾病的发病机制等进行研究,不仅能够研发出更好更特异的对临床有帮助的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还能够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疾病的本质和转归。”

  在与张烜教授的对话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对科研的热爱,从他的言谈中流露出来一种感情,深深地打动了我,那就是勇于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科研过程中没有“容易”二字,在寻找PTEN/miR7这个治疗靶点的过程中,需要做数十个试验,每个试验需要重复至少四五次,而且每次都要进行两个星期以上的大型试验研究,过程漫长又艰难,但张烜教授团队始终在科研之路上不断坚持、一往无前。张烜教授调侃道:“自从博士毕业以后,工作25年来,我基本上没有看过几场电影、聚过几次餐,我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疾病的诊治和科研上,的确算是个异类了。”

  谈及该项目获得一等奖,张烜教授显得十分平静,他谈到最多的两个字就是“团队”。他说:“北京协和医院有着很好的传统,老一辈专家如张乃峥教授、唐福林教授,他们为我们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他们无私奉献、精益求精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医院领导和风湿免疫科前任主任们都非常支持我们的科研工作。此外还有很多科研单位合作伙伴的全力支持和奉献。可以说,此次我们获得的荣誉,并不是我个人有多么厉害,而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他认为, 这个奖项是对团队近20年工作成果的认可,团队里的每一名成员都做出了很大贡献。他郑重地说:“我特别感谢团队对我的支持和帮助,没有他们的支持就没有今天的成绩。”

 

小结

  扎实严谨的科研态度,坚定执着的学术追求,坚持不懈的科研精神,在张烜教授身上被诠释得淋漓尽致。大医精诚,以学报国。张烜教授以治病救人为己任,无私奉献、不求回报,发扬和传承先辈们的优良作风,书写着新一代协和人的风采。我们相信,张烜教授对于自身免疫病的深入研究,一定会打开一扇新的窗户,为自身免疫病患者带来新的希望,中国方案必将会走向国际,为全世界人民造福。(摘自《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9年第34卷第5期)


请点击 2018年中华医学科技奖获奖项目采访 观看采访视频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