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项目(一)
发布日期:2019-06-24 14:32:08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作者: 浏览次数:

精准消融显著改善肿瘤患者生命质量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的梁萍教授带领课题组开展“ 多模态影像引导肿瘤精准消融体系的构建及临床应用”研究,荣获了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近年来,微创治疗已成为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其中热消融因微创疗效好且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优势,已被国际指南推荐为肝、肾、甲状腺肿瘤的有效治疗方法,成为本世纪肿瘤治疗领域极具前景的治疗方法之一。但传统消融主要通过单一模态影像引导完成, 缺乏空间信息直观显示和精确量化, 容易导致肿瘤消融不全或过度消融, 且消融后转移复发率高, 严重影响了肿瘤患者消融后的远期生存率。因此, 提高肿瘤消融局部疗效, 降低消融后复发转移是亟需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课题, 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项目组通过数十年的悉心钻研,在24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资助下,围绕“实现肿瘤精准消融”这一主线开展基础和临床系列研究,最终实现了以下成果:

  1.开创柔性器官多模态影像导航精准消融理论体系和关键技术。(1)构建多模影像增强和柔性器官自适应分割理论体系, 实现肿瘤和器官结构精确三维重建与可视分析;(2)首次提出了基于凸包的点云弹性配准理论,实现了脏器与肿瘤消融前后形态的精确弹性匹配, 由此实现对消融全程的精确量化评估;(3)首创三点凸包随机采样跟踪理论, 发明了基于CT影像模拟与定位的仿真技术, 实现了对消融全程的精准导航仿真演练。

  2.建立量化、可控的消融技术平台,实现多个柔性脏器肿瘤精准消融。( 1 ) 基于精准消融导航理论及技术,自主研制了我国首个适用于柔性器官的多模态影像三维可视化导航系统并实现成果转化,创立了肿瘤智能化消融新模式;(2)建立覆盖消融全程的完整导航技术体系,实现了肝、肾、子宫等柔性脏器肿瘤精准消融,显著提高了肿瘤原位灭活率;(3)全方位对比研究评价精准消融价值和优势,为多脏器肿瘤消融决策提供高级别循证医学依据。

  3.揭示了肝癌消融后复发转移的分子机制,建立了以消融为核心的肝癌个体化治疗新模式。( 1)阐明了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的新机理,创建了分子分型指导的肝癌消融联合靶向药物个体化治疗方案;(2)率先揭示微波消融肝癌后复发转移生物学规律及表观遗传机制,为开创肝癌消融联合表观遗传治疗奠定理论基础;(3)阐明肝癌消融预后的免疫调节规律,创建了细胞免疫联合消融治疗的肝癌个体化微创综合治疗新模式,成功改善了患者疗效和生命质量。

  该项目的代表性论文发表于Gut 、Hepatology 等杂志, 受Springer 特邀主编英文消融专著,2年欧美下载量2.38 万次, 受热疗顶级期刊Int Jhyperthermia 特邀撰写综述。同时,项目组专家以核心专家名义制定2个国际消融指南,确立了精准消融国际领先地位。举办培训班10期培养学员5000余人,推广至268家医院,治疗患者6万人次。成果转化1项,获国内外发明专利17项、国家医疗器械注册证2项。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可减少青少年新发近视

  近视在我国青少年中学毕业生中患病率高达80%,严重影响了视觉健康和人群素质。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只重视医院层面的治疗,却缺乏学校层面的干预。对于从正常到近视的发病特征、危险因素以及遗传和环境因素的作用始终未能明确,虽然“学业减负”作为预防近视的唯一手段,但一直收效甚微。针对以上问题,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的何明光教授带领研究团队,开展了“青少年近视防控的系列研究”,在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资助下,通过流行病学横断面和纵向研究、双生子研究、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对青少年近视发生的临床特征、病因学,以及切实有效的干预手段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荣获了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项目组通过长达十余年的流行病学横断面和队列研究,系统构建了青少年从正常到近视的发病谱特征,证明了中国学龄青少年群体具有远高于其他年龄群体的近视患病率,首次发现我国学龄青少年群体近视发病年龄明显提前, 7 ~ 1 0岁存在眼轴延长加速的现象,是近视发生的高峰期,为精确把握预防近视发生的“黄金时间”提供了科学依据。

  发现近视表型变异中遗传因素起了关键作用,建立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具有长期随访数据的青少年双生子队列,首次报道了我国学龄儿童近视相关表型的遗传度接近80%,并且发现了身高增长和眼轴增长的纵向共享遗传机制,为解释华人近视高发和基因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项目组通过随机对照研究发现和证实了户外活动可以降低青少年近视发病率,首次通过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发现并证实了每天增加40 min户外活动时间可以减少23%的新发近视。

  同时, 项目组还创新了青少年近视的矫正方法并进行了效能验证。项目组与英国学者合作,提出并通过临床研究验证了一款自行调节度数的眼镜,证明了在95%的12~15岁儿童中,可以获得与散瞳验光接近的配镜准确性,降低了反复更换眼镜的经费担负,尤其适用于偏远农村地区青少年,该产品在全球发展中国家推广。此外,研究组通过随机对照研究,证明了配戴眼镜在提高学生视觉质量的同时,可以获得学习成绩的显著提高。

  研究成果以原创性论文的形式发表在国际顶尖期刊JAMA、BMJ、IOVS和Ophthalmology 上,研究成果引起国家卫生健康委的高度关注, 提出户外活动控制近视的国家策略, 同时成为制定“十三五”期间我国眼健康工作政策的重要依据。项目负责人何明光教授受世界卫生组织邀请,作为十名特邀全球专家之一,制定了近视和高度近视防控策略的专题白皮书,作为创会理事推动了亚太近视学会的成立,为我国和世界范围内的近视防控工作做出了贡献。(中华医学信息导报韩静、左舒颖整理)

(摘自《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9年第34卷第11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