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为本,科研为魂,创新为主——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得者徐瑞华教授谈医学科研心得
发布日期:2019-06-03 10:02:07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作者:刘浩生 浏览次数:

徐瑞华教授团队在2015年就因为“结肠癌的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到2018 年再次因“消化系统肿瘤分子标志物的发现及临床应用研究”而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徐瑞华教授在采访中指明:贯彻“医疗为本、科研为魂、创新为主”的理念,保持科研热情,培养医学精神,发现有效切入点,组建联合攻关团队,培养多层次人才是促进医学科研发展的法宝。


 项目团队合影

“医疗是本分,科研要有热情”

在临床科研的漫漫长路上, 拥有坚定的科学精神才能支撑团队一步一步走下去,对此徐瑞华教授强调:“作为医者,医疗是本分, 我们一定要做好医疗,要让每一个患者能够用上最好的治疗方法,取得更好的疗效。同时,科研是苦差事,医生不仅要面对冷冰冰的实验台和动物房,还要在临床研究阶段非常细致地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填写,这就牵涉到科学精神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以下几点科学精神非常值得关注:(1)要有热情, 有对科研的热情;(2)要有挑战精神,对教科书上的方案要有怀疑的目光,敢于挑战权威、挑战经典,才能不断推动学科的进步;(3)要对科学有无穷止境的追求精神,要不满足于现在所取得的成绩;(4)要有‘救治苍生苦难’的情怀,以攻克癌症为己任,遭遇困难挫折也要继续往前走,永远保持定力和热情,才能做得更好。”

 

发现切入点,抽丝剥茧开展研究

如何凝炼科学问题,选择理想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这非常考验科学家的智慧。我国消化系统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非常高,不仅占整个癌症发病率的50%以上, 且死亡率最高的5个癌症病种中有4个是来自消化系统。针对我国消化系统肿瘤诊疗情况,并结合前期的工作,徐瑞华教授提出了3个切入点:(1)如何提高我国早诊水平;(2)如何使治疗更个体化; (3)如何找到更多新型分子标志物来推动临床诊疗的进展。

随后,徐瑞华教授团队针对这3个切入点,开展了系列的研究:(1)发现了系列甲基化分子标志物可以用于肝癌早期诊断, 并研发了试剂盒,申请了专利, 并开展临床试验。(2)针对个体化治疗的问题,组织多中心临床研究,创新治疗方案。如针对晚期肠癌患者的治疗,现有的肠癌二线化疗方案毒性大,应用不方便,而且美国同道开展的新型方案探索以失败而告终,该团队在其基础上汲取经验和教训,采用分子标志物指导,进行个体化剂量改良,创建了口服应用方便的新型方案,且毒副作用显著减低。(3)在实现个体化治疗的同时,积极进行基础科研探索, 发现了系列新型分子标志物,为药物研发提供理论基础。系列研究成果的广泛推广应用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疗效,延长了生存时间,改善了患者生命质量。

 

人才与团队,开展医学科研的基石

任何大型的科学研究都离不开多层次、不同领域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大型联合攻关团队的组建。徐瑞华教授指出,做科学研究,不仅需要医生,还需要更多不同学科的人才。如在研究过程中,要开展大数据分析和基因检测的工作就需要精通生物信息分析人才,为此项目组专门建立了生物信息学的团队, 搭建了生物信息处理平台。正是他们的加盟才使分子标志物的筛选和应用得以快速发展。

  在组建联合攻关团队方面,徐瑞华教授分享了具体的案例:“在口服药物联合化疗治疗肠癌的方案中,我们组建了囊括日、韩的多家医疗机构和中国20 多家医院在内的大型科技攻关团队。当时我们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把这些团体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我们对此提出了要求,参与研究的团队要有共同的科学追求和责任感,步调一致,共同奉献,给予团队无私的支持,而牵头的单位,要能够很好地整合资源,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围绕共同的科学问题不断地进行攻关。”

 

创新思维,打造肿瘤防治事业的未来

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一直以来都把“创新”放在非常高的战略地位,贯彻“医疗为本,科研为魂,创新为主”的理念, 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 整个医院的科技工作者都在花更多的资源、精力和业余时间,来思考如何创新、如何科研、如何发现抗癌的新方法。徐瑞华教授忠告:“不要轻易地去相信某一个成功的案例和一个失败的教训,自己要有更多的创新思维,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意想不到的医学突破,并让我们克服癌症的理想变成现实。”

那么未来将如何推动消化道肿瘤防治工作的进展呢?徐瑞华教授认为应该从如下2个层面着手:(1)在国家层面积极推进消化道肿瘤的筛查工作,特别是对患病高危人群的筛查,这样才可以避免让患者一发现就是肿瘤晚期,从而让更多患者获救; (2)我国是消化道肿瘤发病的大国,作为医学科研工作者,要不断努力,创新治疗方案和治疗药物,最终让患者获益。(摘自《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9年第34卷第10期)


请点击 2018年中华医学科技奖获奖项目采访 观看采访视频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