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项目(十二) | |||||
|
|||||
探索腰椎解剖学本土化研究 开发腰椎退变性疾病诊治关键技术 腰椎退变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且患者数量众多、医疗成本巨大。然而,现阶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诊疗有三大问题在我国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1)国外腰椎经典的手术设计主要参考了欧美人的腰椎解剖学参数,并不完全符合中国人腰椎的解剖学特点;(2)国外的手术植入物,例如腰椎椎间融合器设计尺寸偏大,我国并没有一套得心应手的本土化融合器应用于临床;(3)我国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病情复杂,精准诊断困难,容易造成术后症状不缓解。以上三大问题导致的结果是目前我国腰椎退变性疾病术中并发症多、手术损伤大、手术费用昂贵、疗效不确切。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进一步突显,我国迫切需要对国外经典的腰椎退变性疾病诊疗关键技术进行本土化的研究和成果转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姜建元教授带领团队开展了“国人腰椎解剖学综合研究与临床诊治关键技术的转化应用与推广”项目,在完成大量国人腰椎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对核心成果进行了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手术关键技术转化,对手术相关植入物设计成果进行了产品转化并投入临床使用,探索出了一套适用于国人的腰椎退变性疾病的诊断模式与治疗规范。“国人腰椎解剖学综合研究与临床诊治关键技术的转化应用与推广”项目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项目组对国人腰椎解剖学研究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基于该成果进一步开展临床手术技术转化。该项目采用新鲜尸体标本与核磁共振神经成像技术对国人腰椎结构进行了全面测量,基于解剖学研究结果对国人腰椎关键术式进行了针对性革新。极大地提高了临床疗效,显著地降低了神经根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的临床发生率。此外,微创化改良术式的使用进一步提高了临床疗效与患者满意度。 项目组基于国人腰椎解剖学开展了新型椎间融合器的理论研究与成果转化。基于国人腰椎解剖学参数及形态特征,该项目研制了适合国人并且更为安全的宽度9mm新型椎间融合器(Halis腰椎融合器)并获得了国家专利。新型椎间融合器成功应用于千余例患者,极大降低了神经根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的临床发生率。 项目组进一步建立了腰椎“多维度”临床诊断模式和腰椎手术安全保障体系。项目组通过改良HOFFMAN反射的刺激位点,以及创新了HOFFMAN反射的记录部位。系统改进腰椎间盘造影等介入诊断技术,提高了腰椎退变性疾病腰痛症状与下肢症状责任部位的判断准确率,并将上述诊断技术进行综合优化,获得了一套更加适合临床实际的诊断模式,显著提升了临床诊治效果并减少了手术创伤和医疗费用。项目组还分别对术中导航、围手术期神经症状、术后早期感染及术后远期邻椎病的预防进行了研究和优化,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腰椎手术安全保障体系。 项目研究成果已被推广至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00余家医院,其中三级医院近400家,培训脊柱专科医师2500余名,与梅奥医学中心等国际知名单位定期进行培训合作。显著降低并发症的同时减少医疗费用负担,惠及千余患者,带来了广泛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多项基础研究临床转化 建立消化系疾病微创诊疗平台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的邹晓平教授带领团队开展的“消化系疾病微创诊疗平台建立和应用”研究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项目组历时近10年,致力于消化系疾病微创诊疗平台建立及应用的相关研究,获得了以下成果。 1.消化道早癌的微创诊疗 在基础研究方面,项目组发现胃癌发生的关键蛋白及信号通路,并探索质子泵抑制剂和胃癌酸性微环境关系,由此提出了逆转胃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新策略。 项目组进一步开展临床转化研究,(1)证实早期胃癌根据其部位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肿瘤异质性,确立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早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2)确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消化道肿瘤的规范化处理流程,并在省内外推广。(3)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早癌合并深在性囊性胃炎的分型特征,确立了深在性囊性胃炎(GCP)微创治疗方法,提出中国人GCP病因特征。(4)为国内消化道早癌诊治培养大量临床医生。 2.胆胰疾病的微创诊疗 项目组通过基础研究发现,雷公藤甲素抑制胆管癌细胞中的Mcl-1表达,抑制胆管癌细胞增殖;吉西他滨上调胰腺癌细胞Fas,增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肿瘤活性。 在临床转化研究上,项目组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相关众多难题获得突破。课题组从4000多例ERCP患者临床研究中发现中国人ERCP术后胰腺炎的危险因素及预防策略;针对ERCP困难胆管插管问题,建立胰管导丝留置,双导丝系统显著提高插管的成功率;对ERCP质控网的大宗资料分析,确定影响ERCP成功率的因素;确定重症急性胰腺炎器官功能衰竭早期的血清学诊断指标。课题组还在内镜超声检查术(EUS)及EUS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FNA)诊治方面获得较大突破,超声内镜对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及胰腺囊性病变诊断准确率优于CT和MRI,EUS-FNA引导下的介入治疗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建立假性囊肿内镜治疗体系。 3.复杂消化疾病的微创诊疗 项目组确立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有效方法,可以改善食管排空和降低贲门括约肌压力来缓解贲门失弛缓症状,并确定了食管气囊扩张术后贲门失弛缓患者症状复发再次POEM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开创性确立膜性小肠狭窄经内镜隔膜切开技术、POEM术黏膜穿透后内镜下支架封堵技术,推动该领域技术进步。 4.门脉高压的个体化微创诊疗 项目组通过基础研究,证实了S-腺苷蛋氨酸(SAM)能够通过抑制Rca1活性,上调MMP-2和MMP-9活性,抑制体外培养肝星状细胞的增殖、黏附、迁移和侵袭,为SAM治疗肝纤维化提供了基础。 项目组在临床转化研究中开展了SAM用于临床抑制肝星状细胞活性的研究。确定我国普萘洛尔有效预防门脉高压致死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基因型,明确CYP2D6(188C>T)基因多态性影响血流动力学应答。确定我国胆小静脉闭塞征(HVOD)患者分布地域特征及临床病理特征,制定抗凝-经颈内静脉肝内门腔分流静脉术(TIPS)治疗吡咯生物碱相关HVOD的阶梯化策略,将HVOD患病死率从64%降至8%。项目组建立TISP联合肝活检术诊断疑难肝脏疾病的方法,惠及广大患者。 本项目发表代表性SCI论文20篇,涵盖包括Endoscopy、GastrointestEndosc、CancerLett等在内的消化领域杂志,申请专利10项,主编论著2部。研究团队每年举办国家及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开展具有特色的“TrainingTheTrainer”活动,每年向全国500~1000名学员讲授该项目的最新研究成果。多项技术已在国内多家综合性三甲医院推广应用,通过临床路径的实施推广,消化系疾病微创诊疗平台的建立和应用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广大医师的治疗水平,显著降低患者住院费用,缩减患者住院天数,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深受医患欢迎。(中华医学信息导报左舒颖整理)(摘自《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9年第34卷第2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