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灭新型冠状病毒:“手”当其冲!——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抗疫情科普小知识(三)
发布日期:2020-02-03 12:59:53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作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皮肤科杨柳、李延 浏览次数: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来势汹汹,许多医护人员已奔赴临床一线,与新型冠状病毒战斗!最近,新闻报道了多例医务人员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消息,医务人员直接与感染者近距离接触,暴露机会大大高于普通群众,因此个人防护十分重要。而在防护过程中,长期戴橡胶手套、频繁洗手等,可能会给部分医务人员造成皮肤困扰。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与各位医护技同胞分享如何在战场上防护自己,同时还能护理好自己的手部皮肤,力争早日赢得这场战争!

  基于感染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致病病原体的原则,医务人员均需进行标准预防。标准预防是指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等。咱们今天先重点聊聊手卫生!

 

一、什么是手卫生?

  手卫生是洗手、卫生手消毒、外科手消毒的总称,医务人员和普通民众有着不同的手卫生标准。在当前疫情下,考虑到便携性与消毒效率等因素,医务人员首选卫生手消毒预防新冠病毒感染。


二、进行手卫生为什么能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此次新冠病毒的传播方式主要有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两种。而手部接触所涉及的传播途径包括经水/食物传播、血液/血制品传播、空气飞沫传播、消化道传播、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等。所以,进行手卫生是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措施之一。

 

三、作为医务人员,可选用哪些手消毒剂呢?

  卫生手消毒时首选速干手消毒剂,能够快速灭活新型冠状病毒;氯己定(洗必泰)不能有效灭活冠状病毒,不建议使用;新洁尔灭、碘伏等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灭活作用尚不明确,使用时还需考虑作用时间与过敏等问题。推荐使用含氯、乙醇、过氧化氢等手消毒剂。

  注意:戴手套不能代替手卫生,摘手套后应进行手卫生。


四、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手卫生呢?

  手卫生五大指征:

  1.接触患者前;

  2.进行无菌操作前;

  3.体液暴露后;

  4.接触患者后;

  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

  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手消毒剂进行卫生手消毒。


  下列情况应洗手(严格按“七步洗手法”执行):(1)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2)可能接触对速干手消毒剂不敏感的病原微生物时。

  下列情况时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1)接触传染病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2)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五、不同工作区域的医护需要进行哪些防护?

  在此之前,我们应该先了解一下分级防护原则:

 

  医务人员需根据所在工作区域进行不同等级的防护:(1)普通门诊或病房,属于感染风险较低的区域,医务人员实行一级防护;(2)在急诊科诊区、儿科门急诊,医务人员需着工作服,佩戴一次性工作帽、医用防护口罩;若出现新型冠状病毒高度疑似或确诊病例的诊区,提高防护级别至二级防护;(3)发热门诊、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新型冠状病毒隔离诊区,医务人员需实行三级防护。


六、频繁进行手卫生会对皮肤屏障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频繁的清洁/消毒手部皮肤会破坏皮肤屏障的正常结构,改变皮脂膜pH,皮肤会有干燥、泛红、瘙痒甚至蜕皮红肿等表现,另外消毒剂里的一些化学物质如乙醇长期使用会造成皮肤干燥粗糙、失去弹性、油脂分泌过多等问题。

七、频繁进行手卫生会导致皮肤病的产生吗?

  研究发现,患手部湿疹的医务人员中有52%的人既往洗手频率大于10次/天,另外消毒剂里的一些消毒成分长期使用会抑制皮肤表面寄生的正常菌群,使得皮肤表面的免疫微环境发生改变,可能会导致湿疹、真菌感染、细菌感染、过敏性皮炎等一系列疾病。


八、医务人员如果因频繁进行手卫生而出现皮肤屏障受损或湿疹该如何处理?

  医务人员出现皮肤屏障受损时可以选用含有维生素E、尿素、神经酰胺等成分的护手霜、润肤乳进行手部皮肤的保湿和屏障修复。我们推荐维E乳膏和尿素霜,便宜好用,帮助您在合理清洁消毒双手的同时也能保护娇嫩的手部肌肤!

  出现湿疹时,需尽量避免各类诱发或加重因素,不能抓挠,平时做好保湿和屏障修复,症状较重时需前往医院皮肤科听从医生指导进行药物治疗。

(致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皮肤科杨柳、李延教授组织稿件)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