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逆行武汉,我心无悔 | |||||
|
|||||
我叫于思远,来自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南院检验科,是一名1993年出生的检验科技师。作为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暨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的一员,我义无反顾地奔向国家需要我的地方。 最狼狈的证件照,也是最美的证件照 身先士卒勇入金银潭,为同行开拓道路 2月7日是个意义非凡的日子,这一天武汉市东西湖方舱医院开舱收治患者,面对短短一天内转来的400余例新冠肺炎患者,方舱医院检验科的建立与运行迫在眉睫。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检验师讨论后,我们做出大胆的决定——借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检验科实验室场地,开展方舱医院患者的检测工作。对于很少接触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标本的我们,进入金银潭医院检验科实验室也需要极大的勇气。 当天下午,作为方舱医院检验科先锋部队一员的我,与陕西省人民医院的王银坤战友,一同进入金银潭医院检验科实验室。在这个陌生、未知又充满挑战的实验室,我们穿上全套防护用具,内心有些忐忑,但来不及多想我们就已投入“战斗”。在金银潭医院检验科主任项杰的协助下,我们顺利完成了仪器的摆放、安装和校准工作,同时熟悉了新仪器的操作和新实验室的工作环境。 走出实验室时,我一边小心翼翼地脱防护服,一边在脑海里不断回想每一个步骤和每一个细节,晚上将它们编写成《武汉市东西湖方舱医院检验科操作流程》发给同僚们,给大家一剂“定心丸”。随后我又制定了《武汉市东西湖方舱医院检验科标本转运流程》和人员排班模式,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不断完善应急检验科的体系,希望给患者和医生提供更加快速、精准的实验室数据,助他们早日战胜病魔。 第一批东西湖方舱医院检验科人员合影 第二批东西湖方舱医院检验科人员合影
齐心合力坚守岗位,1500余名患者全部出舱 3月8日,武汉市东西湖方舱医院先后收治的1500余名患者全部完成出舱,东西湖方舱医院正式休舱。这背后饱含了无数医务人员的汗水与付出,回想起来还是让我觉得热血沸腾。 依稀记得一开始由于防护物资吃紧,检验人员无法集中进入实验室完成培训,大家讨论后决定采用“一带一,旧带新”的模式进行培训同时开展检测。我作为第一棒,率先进入实验室为后续的老师铺路,物资不足就用集体的智慧解决难题。 2月15日武汉下起了冰雹和大雪,恶劣的天气丝毫没有影响我们“战斗”的决心,雨雪中我们将压变形的移动医院帐篷用身体撑起,寒风中检验组的战友们依旧准时在方舱门外的标本交接处等待标本。 2月28日武汉下雨,温度骤降,这一天我是转运标本的排班。由于隔离衣外面没法穿外套,我在寒冷的方舱门口等待各厅标本送出,身上不停颤抖,已经过了转运时间,但是我始终没有见到B厅的护士,我深知B厅内几百名患者一定有检测需求,这些结果对医患都非常重要。虽然寒风刺骨,我还是坚持在外面站立等待,终于在一个多小时后见到了提着满满的转运箱标本的护士,我将标本信息一一核对后立马送去实验室检测。不幸的是,当天下午我由于淋雨着凉而感冒,新疆队的两位老师立即赶过来帮我顶下午的班,让我安心休息。经过院感科的同事和各位医护战友的排查治疗,我很快就康复了(经过相关检查确认只是普通感冒)。虽是虚惊一场,但大家对我的关怀让我感动至今。 历经一个多月的艰苦奋斗,我们终于迎来了阶段性的胜利。休舱那天风和日丽,看着方舱医院门口飘扬的五星红旗,我在想,多年以后当我回忆往昔时,想起我曾在此努力拼搏过,我此生无悔! 第一次进入金银潭实验室时没有长鞋套,我们自制了一双 武汉大雪中的医学救援车 风雪中战斗在前线的战友们 在金银潭医院检验科的日常工作 下班后召开检验科视频会议不断完善优化流程
收尾工作才是重中之重 此次疫情中有大量的医务人员感染,让我们深感痛心。院感工作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支援武汉的医务人员“零感染”更是重中之重。 武汉市东西湖方舱医院休舱后,为了让更多医护人员安全休整,我院为东西湖方舱医院全体医务人员提供了2019新型冠状病毒抗体检测服务。我与检验科主任吴文娟和院感科副主任何丽华并肩作战,为身体不适的医务人员抽血采样、检测和发放报告,顺利完成了东西湖方舱医院医护人员的体检工作,令人欣喜的是医务人员全部健康,真真正正做到了“零感染,打胜仗”。完成了方舱医院检验科的任务后,我跟随吴文娟主任继续为方舱医院院感收尾工作战斗至今,有始有终才称得上是圆满完成任务。 为各队队员做新冠病毒抗体检测
虽然我是一名年轻的“90后”,也仅仅是一名本科生,但是战场上哪分长幼,是战士就要勇往直前,做自己该做的事。我在摸索中不断学习,将此次方舱医院检验科的建立运行的经验归纳总结,完成了论文的投稿,希望给更多方舱医院和以后的战地医院提供经验和思路,同时更希望每一位患者都能早日走出病房拥抱阳光。武汉的樱花已经盛开,曙光就在前方! 我逆行,我无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