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决战武汉,用热血托起生命方舟 | |||||
|
|||||
2020年春节前夕,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而至。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武汉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专家们积极行动,奋战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一线,用忠诚、勇敢、担当,挺起民族的脊梁,不获全胜决不收兵。方舱医院、发热门诊、隔离病房、急诊……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武汉医学会神内人的身影随处可见。
全力以赴 成就生命之舱 ——奔波在东西湖方舱医院的章军建 2月4日,武汉公布改建武汉客厅为东西湖方舱医院,武汉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副院长章军建紧急调任东西湖方舱医院院长。大家只有一个目标:将一个1.6万平方米的空旷展厅,改建成可收治2000例患者的医院。 他每天固定穿行于指挥中心的各个帐篷。改建方舱医院的第一周,章军建主委每天至少工作20个小时,连轴转让他的双眼布满血丝。最多的时候,他一天要接上百通电话。工作人员经常在三更半夜打电话给他,请他协调各部门、解决问题。他重点抓两项工作——应急条件下的组织管理和基于传染病集中诊疗的信息平台建设,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实行区间编组,完善三区两通道,进行分护理单元管理,还设置了一些危急重区域。 截至2020年3月7日,东西湖方舱医院累计收治患者1760例,高峰时期在舱患者达1434例,已治愈患者868例,实现了“收治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安全生产零事故、进驻人员零投诉、治愈人员零复发”的“五个零”成绩,患者满意度达99.44%,成为疫情高峰期开放床位多、收治患者多、运转效率高的“生命之舱”。3月4日,东西湖方舱医院获得“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以干事创业的精神 勇担社会重责 ——武汉同济医院神经内科 武汉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同济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唐洲平,从1月20日到4月1日,一天都没有休息过,一直战斗在一线;他说,我是党员干部,我必须站在一线,带领广大群众干部一起,与疫魔竞速,为使命奋斗! 在2月5日接到要把光谷院区改造成定点收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医院的命令后,他迅速联系了各路施工队,于当晚带领队伍火速入驻各个病区,日夜不眠,按照“三区两通道”的标准进行施工、管理。在2月9日晚上完成了病区改建,当晚光谷院区成功收治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疫情期间的各类物资、人工、运力极度短缺,使得平日就繁杂的工作执行起来更是举步维艰。在他的带领下,院区紧急成立应急攻坚突击队和物资保障突击队,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后勤保障工作。 2月15日,唐洲平临危受命,被任命为光谷科技会展中心方舱医院临时委员会副书记、院长。当晚十点火速赶到光谷会展中心时,他发现方舱医院只有840张病床,其他物资和医疗设备基本为零。他马上紧急安排筹划,在接下来的24小时内,他走遍了光谷会展中心的每个角落,频繁开协调会,争取政府支援,多方捐助,使光谷方舱医院于2月17日下午顺利收治患者。 3月6日,光谷方舱顺利休舱,共收到患者或患者家属感谢信200余封,收治患者875人。休舱当晚,他火速赶回光谷院区,因为他知道,这里的抗疫攻坚战需要他继续坚守阵地。除了管好后勤保障工作,他还积极指导并参与危重救治,共参加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几十次,多次进入ICU重症病房实地指导。3月30日,他积极响应“全球携手共同抗击疫情”的倡议,与伙伴院校——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进行远程视频连线,为其传授中国光谷科技会展中心方舱医院建设及管理经验。 武汉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癫痫学组组长、民盟华中科技大学委员会常务副主委、民盟同济支部主委王芙蓉教授,始终坚守在神经重症病房一线。作为同济医院神经科的医疗副主任,与科室书记一起,扛起科室抗疫的大旗,靠前指挥,全力负责科室的防疫工作安排。持续派出医生支援发热门诊、发热病房,配合整体的抗疫工作部署。在繁忙的一线抗疫的同时,王芙蓉教授关心疫情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密集通过学校统战部、民盟省委会上报《关于申请全国卫生专业人员支援武汉的建议》《关于做好武汉抗击新型肺炎期间武汉市日常饮食用品市场监管的建议》《建议重视病毒性肺炎引发医用防护品价格哄抬现象》等15条信息,其中9条被民盟省委采纳,并报送民盟中央和全国政协。作为民盟华中科技大学委员会副主委,她还发动华科大盟员发挥智慧,为抗击新型肺炎疫情积极建言献策。 王芙蓉教授还充分利用自己在疫情最前沿的优势,在国家卫生健康委脑血管病防治委员会的平台上,为全国的神经科同仁在线介绍新冠肺炎合并卒中患者的管理经验,约46 000名全国同仁参加了学习,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其执笔的《神经重症监护病房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专家共识》在多个全国神经重症学会获得认可,已经在《内科急危重症杂志》在线发表,同时作为专家组成员参编了《2019冠状病毒病临床防治神经科专家共识》。另外,为配合全球的抗疫斗争,王芙蓉教授建议医院在掌上同济app上增设海外发热门诊专区,免费为海外华人提供医疗帮助,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负大疫之重,守神内荣光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神经内科是一个特殊的专科,患者数量多,病情重,诊治复杂,尽管在疫情期间神经内科的急诊患者也不能交由急诊科统一处理。关键时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毅然坚持开放自己的专科急诊,这不仅是该院唯一开放的专科急诊,也是武汉市各大医院在特殊时期不多的坚持开放的神经内科急诊,因此,它变成了卒中患者的救命明灯。 作为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张振涛教授带领科室一班年轻人冲在神经内科急诊抗疫一线。神经内科的临床医生不仅要轮值急诊24小时,还要兼顾住院部、神经重症监护病房、缓冲病房和院内会诊。巨大的工作压力并没有压倒神内人,反而激发了他们更加昂扬的斗志。一天下来,防护服内全身湿透,耳缘被口罩的皮筋几次勒破、又几次结痂,吃上早已放了一下午的盒饭时已是晚上八点。然而,不到20分钟,急诊的呼唤电话又响起,他们只能丢下正在吃的盒饭,匆匆冲向急诊。
发挥专业优势 守护身心健康 ——武汉市第一医院陈国华 武汉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市第一医院副院长陈国华教授一直在一线负责医疗救治、人员调配协调等多项工作。科室全体员工投入到一线抗疫工作中,魏丹、笱玉兰、邵卫、罗利俊等副主任均担任感染病区负责人,连续在一线奋战了50余天,坚守到病区最后一例患者出院。由陈国华副院长牵头,神经心理睡眠学组梅俊华组长担纲,联合前来支援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医疗队,成立了抗疫期间武汉市首家“阳光医院”,组建了“圆梦心理睡眠联合干预工作组”,开设了“天使避风港医护心理减压室”,对患者线上线下综合施治。团队还编写《全民抗疫身心健康读本》,发放患者3000余本。
疫情中心的坚守互助 ——武汉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经屏 身处疫情中心,在疫情暴发初期,由于防疫物资的严重缺乏、医疗资源极端匮乏以及对疾病的认知不足,大家或多或少有些担心和害怕…… 在这种艰难情况下,武汉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主任经屏在动员会上发出号召,并以身作则,指导大家科学防控。全科医护人员积极抗疫,共产党员更是身先士卒,战斗在一线的救治岗位,在他们的行动感召下,先后有14名医护人员写了入党申请书,火线入党。神经内科140多名医护人员支援发热门诊、隔离病房、呼吸与重症病区、缓冲病房、方舱医院……全体医护人员战斗在抗疫一线,没有一个人抱怨,没有一个人退缩,疫情让他们更团结,更自信。 战“疫”一线,党员做先锋 ——武汉市第六医院神经内科 武汉市第六医院神经内科支部书记陈小奇,作为一名老党员以身作则,在开始收治发热患者时一天收了13例。一次下夜班时,他突然觉得后背酸疼不适,那几天也有腹泻,紧急做了肺部CT,结果显示右肺片状阴影,考虑病毒性肺炎可能,第二天就住院了。陈小奇书记立马意识到新冠肺炎的严重性,要求亲自进隔离病区查房,让年轻医生少进隔离病区,彰显了一名老党员的优秀品质。王书新医生则是提前就打包好自己的行李,准备吃住在医院,全身心投入抗疫战斗中。邓立军副书记和陈冬医生都是呼吸九病区的老党员,也是科室的“主力军”,在收治患者中积极主动。赵爱和徐利平都是科室的年轻党员护士,她们冲在最前线,每天进隔离病房进行护理治疗;高田英和罗艳红都是老党员,她们奋战在一线;党员吕育玲奋战在院前急救120光华路站,每天出车十多趟,每趟出车回来防护服里的衣服都被汗水浸透。 风雨同舟 合力抗疫 ——武汉市第九医院神经内科 在抗击疫情的近2个月时间中,武汉市第九医院神经内科医护人员为主的全体医护人员,收治患者180例(全院最多),其中危重症患者134例,死亡6例(全院死亡率最低)。 从接到医院计划成立隔离病房的通知后,黄子纯医师及李宏毅医师第一时间主动向医院请缨进入一线参与新冠肺炎救治工作,他们不顾自身安危,没日没夜在病区救治患者,争分夺秒地与死神斗争。王庆主任进入9楼战区后从未休息,天天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指导年轻医生查房。病区有个新冠肺炎合并脑梗死的患者,王庆主任亲自教她怎么在床上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帮助她恢复肢体功能。张文君医生一直坚守在危重患者最多的战区,她无畏困难,迎难而上,使患者转危为安。滕俞苗医生出战青山区武钢体育馆方舱医院,与援鄂医疗队同仁们并肩作战,对轻症患者做到“应收尽收”。张敏副主任和张丽医生负责职工留观病房的诊疗工作,守护着因为疫情不幸感染的医院职工。严慧医生自从疫情开始后就一直没有回家,抑制着对7岁儿子的思念奋战在抗疫一线。杨林护士长带领的优秀护理团队一直奋战在一线,许多护理姐妹都是“90后”,体现了年轻一代的社会担当……
他,抗疫一线火线入党 ——武汉市汉口医院神经内科 面对挑战,武汉市汉口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高文勇带领全科医护人员,站在了抗疫一线。查雯、谢芳、黄华等多位家在外地的医生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留守一线,魏博豪医生退掉已经定好的火车票,与大家并肩战斗,在外进修学习的吴琼莹医生也中止进修回院支援。 1月21日,神经内科病区进行改造,高主任带领大家一直忙到凌晨两点,短暂休息后又投入第二天的工作中。整整两个多月,他和全体神经内科医护人员一天也没有离开过抗疫一线。他说:“我只是众多‘汉医人’中普通的一员,这次疫情让我更多地看到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他们战斗在抗疫一线,吃苦在前,虽然我还不是一名共产党员,但我一定以他们为榜样,继续努力工作,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2019年他已递交了入党申请,经组织批准,在这次疫情中,高主任火线入党,实现了自己的誓言与梦想!
每一次温暖的坚守,都在书写医者担当 ——武汉市汉阳医院神经内科 疫情初期,发热门诊就诊患者激增,武汉市汉阳医院神经内科朝浩等5位主任立即主动转换角色,投入到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中。随着疫情不断加重,医院安排由神经内科医护人员迅速组建了呼吸5科,杨涛、李海龙、李晓鹤、周春亭4位主任进入隔离病房,战斗在疫情的最前线。全科48名护士,先后轮调32名高年资护士支援呼吸内科。近2个月,神经内科2个病区在人员极度紧张的情况下,收治各类神经系统疾病患者200多例,王朝晖、朝浩主任完成多台急诊取栓手术,中层干部自疫情发生以后取消一切休假,每日平均工作时间超过10小时。特别是杨涛同志,同在一线抗击疫情的妻子感染住院,家里刚刚上初中的孩子独自在家,可是他没有耽误一天工作,没有请一天假,急诊手术随叫随到,充分体现了一名优秀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
挑战极限 与死神竞速 ——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在医院的统一部署下,两个病区合并为一个病区。随着医院逐渐关停普通病区、不断开设新冠肺炎病区的步伐,神经内科事实上成为唯一的综合内科。此时来住院的都是危急重症,如各种心衰、排除新冠肺炎的呼衰、尿毒症、重度贫血、晚期肿瘤、急性胰腺炎、消化道出血等患者,经常出现紧急抢救情况,尤其是夜间。为了医疗安全,科室每晚安排夜班护士4人,医生2人(一线+二线)值守,每个人的弦都绷得紧紧的,没有休息日,这样的高压持续一个多月,直到武汉新冠肺炎疫情逐步得到了控制。
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有武汉医学会神内人的坚持和努力,患者就会少一些病痛,国家就会少一些负担。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拿下这场战役的胜利,我们信心十足。
(通讯员/林金国 李雅琪 文/章军建 徐志鹏) (供稿:中华医学会办公室 武汉医学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