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两会“医声” 聚焦全民健康(一)
发布日期:2020-07-07 10:17:53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作者: 浏览次数:

5月21日下午,因新冠肺炎疫情而推迟79天的全国两会就此拉开帷幕。这是23年以来首次打破全国政协会议3月3日开幕、全国人大会议3月5日开幕的惯例,会期也相应缩短。全国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为了及时传递医药卫生领域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声音,使代表、委员所关心呼吁的问题引起更广泛的关注与思考,促进医药卫生领域的良性发展,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中华医学信息导报》作为中华医学会的机关刊,特别对在学会有重要任职的代表、委员的有关议案、提案进行采写、收集、整理和提炼,以飨读者。


唐旭东:加强专科基地建设,健全完善中医药传染病防治体系

中医药从汉代以后的《伤寒杂病论》开始,经过唐宋时期的进一步传承和发展,特别是到明清时期的《温病论》,积累了丰富的传染病防治理论和经验。当面对新发传染病时,中医药的一线专家若能够第一时间介入,便可以依据中医疫病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形成基本的治疗方案,对疫情的迅速救治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中医药参与抗击SARS疫情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经验教训,建议今后补齐短板,加强专科基地建设,健全完善中医药传染病防治体系,从而充分发挥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

目前,很多省级三甲中医院的传染病科还没有病房,或有病房但没有规范的“三区两通道”;发热门诊长期处于边缘化,软件和硬件设施不符合条件;中医传染病人才队伍不足。今后应尽快完善三甲中医院的发热门诊和传染病科的病房条件,加强中医传染病人才队伍的建设,力争保证每个城市有一所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的传染病专科基地,并配备专业的人才队伍、完善的设施和中草药房。

虽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法律和法规中,并没有阻碍中医药参与救治的条款,但各级政府在开展具体应急响应工作时,还是没有充分考虑中医药的作用。建议尽快修订《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明确中医药第一时间介入的机制,增加发挥中医药作用的相关规定,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坚持中西并重,发挥中国特色。


霍勇:改进中国心脏急救现状,从公众急救能力提升做起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 0 1 8 》等相关文献中的数据表明,中国心血管病患者已高达2.9亿例,心血管病死亡在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中占比居首位。我国每年心脏性猝死人数达54.4万,但目前心脏急救成功率却不足1%,而事实上有50%以上的患者可以抢救并在进行心脏康复后恢复正常的劳动力和生活质量。在患者倒地的第一时间实施高质量的抢救,直接影响心脏急救成功率。其中,参与抢救公共事务人员的心脏急救能力和资质以及现场自动体外除颤器(AED)配备、第一目击者心肺复苏技能掌握和AED使用情况都至关重要。因此,需要加强急救体系的统筹培训宣传工作,国家加快出台相应的AED标准,并持续开展心肺复苏和除颤(CPR-D)培训指导民众进行心脏急救,从而提高全民急救知识普及率,让更多的“第一目击者”具备急救技能参与到早期心脏急救体系中,以助于挽救更多的生命,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目标实现。

具体建议:

(1)提升院前急救系统效率:①通过中央型布局,建立急救规范,对区域统一指挥;②加强急救系统人员培训,需要结合消防、警察、治安等公共事务人员,按照 1000小时培训确保急救资质;③加强公共宣传,需普及公共培训,联合胸痛中心、120急救中心结合心肺复苏周、心梗救治日等进行公众宣传。

(2 ) 加快出台城市A E D配备标准:①基于人口和面积确定AED配备数量;②规定以任何人都可以在几分钟内取得为原则进行配置;③在交通枢纽、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商业中心、居住区等场所配备。同时落实专项经费和后续维护计划,整合社会资源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层面创新,鼓励智能AED设备、AED地图等工具研发。

(3)出台CPR-D等急救培训标准,完善相关法规和行业指南,大力拓展培训渠道;由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主导,依托急救中心和胸痛中心,建立CPR-D培训基地,开展针对专业医护人员以及普通民众的心肺复苏和AED培训;打造培训推广示范区域,面向医联体其余医院医务人员进行广泛师资建设,胸痛救治单元这类基层医院应更多地承担起民众CPR-D培训;建立多渠道公益宣传,通过短视频、图文等形式借助互联网平台制作发布通俗易懂的科普内容。


葛均波:建议将小学“体育教育课”更改为“健康教育课”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儿童身上承载着我们对明天的美好希望,肩负着未来社会的责任,他们的健康是国民发展的基础,因此,学校教育作为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应该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健康教育教学计划,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价值观,使其拥有健康的能力。

具体建议:

(1)“体育教育”窄化了“健康教育”涵义,建议将小学“体育教育”改为“健康教育”。“体育教育”是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的课程;而“健康教育”不仅包括体育课,还要通过教育手段向中小学生普及卫生科学知识,培养一种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2)编写“健康教育”教材,做好健康教育教师培训。需要编写专门的健康教育教材,将体育与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课程除了运动技能和健康知识的内容,同时还要包含饮食和休息、卫生、健康的生活方式、意志、道德品质发展,并建立生命安全基础课程,教授心肺复苏等生命急救知识;此外,还需要做好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工作,丰富教学手段、教学内容。

(3)重视“健康教育”,将其纳入升学考试考核范围。学生对健康教育所持有的态度是开展“健康教育”的基础,只有学生正确认识到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他们才会更好地接受健康知识,增强对健康教育课的兴趣和热情,有利于更好地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导要求。

(4)完善“健康教育”评价体系,真正发挥课程价值。“健康教育”教学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发掘和发展学生的各方面潜能,了解学生的需求,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发展自我。注意根据实际情况评价和引导,重点考核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实际成果,评价标准需多维性、多元化。


王宁利:呼吁将致盲性眼病纳入国家慢病防治计划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在全球的流动,传染病的发生可能由过去非常态,走向一个频发状态,所以传染病的防控成为当前全球卫生健康领域所关注的重大问题。但慢病依然是造成死亡、损害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近些年,国家在慢病管理方面已经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疾病等常见的慢病,致盲性眼病虽然属于慢病管理的范畴,但目前并未被纳入国家的慢病防治计划。事实上,中国拥有世界最大的盲人群体,据统计,2018年我国视力残疾患者人数达到1700多万。防控形势非常严峻,但致盲性眼病中有80%是可防、可控、可治的,是能够通过早期发现、及时治疗避免的,因此建议国家在经济发展允许的情况下,尽快把致盲性眼病纳入国家慢病防治计划,加强眼病尤其是致盲性眼病的筛查与管理,从而推动眼病防治的关口前移、重心下移。

目前,眼底照相是眼底疾病检查的重要方法,可以有效完成基层眼病的筛查工作。因眼底照相的检查成本并不高,对于眼病的重点和高危人群,如患糖尿病、高血压、颈动脉硬化等慢病的人群是防控眼底并发症的重点人群,老年人群是白内障、青光眼等疾病的高危人群,儿童、青少年是近视眼防控的重点人群,建议每年做一次眼底照相,及早发现各种眼病,及时治疗。此外,眼底照相不但能做到早发现眼病,也能通过眼底病变发现一些全身疾病。所以眼底照相可以和慢病管理相结合,既可以通过眼病管理促进慢病管理,又可以为慢病管理提供监测窗口,真正地做到眼健康和大健康的融合。(文/左舒颖 邢辰)

(摘自《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0年第35卷第10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