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英齐聚 共话重症战“疫”经验——中华医学会第14次全国重症医学大会召开
发布日期:2020-09-17 10:44:57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作者: 浏览次数:

风和波必暖,地灵人必杰。2020年8月7—14日,由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主办的为期1周的中华医学会第14次全国重症医学大会在线上隆重举行。本次大会紧紧围绕重症战“疫”主题全方位展开,为及时总结、交流和分享抗疫经验,同时研判当前的疫情防控要求,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决定将以往线下大规模会议进行模式创新,采取“网络在线”的形式召开。同时,会议将会期变为“重症周”。


齐心协力  共享重症战“疫”经验

8日的开幕式上,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主任委员管向东教授指出:“重症专业诞生的第一天,就注定与现代医学中面对的灾难、瘟疫、战争密不可分,就注定与临床生命支持与医疗救治密不可分,就注定从事这个专业的医护工作者,面对疫情,责无旁贷。”在全国援鄂的4.26万余名医护人员中,有1.9万余名重症同道。他们白衣执甲,坚守“齐心协力,拯救生命,打赢新冠肺炎阻击战”的使命,奋战在抗疫第一线;他们以丹心为矛,将一条条不断上扬的魔鬼曲线,用坚强的中国力量、重症力量摁了下来;他们以医术为剑,身先士卒,舍生忘我,成就中国重症专业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

值得一提的是在抗疫期间,重症同道们及时总结经验,发表了关于COVID-19的文章近500篇。新冠疫情期间,针对武汉等疫情集中区域的重症新冠感染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相关检查、治疗与预后等方面,进行了观察性研究与回顾性分析,立足于丰富的重症临床救治经验,探讨了针对重症新冠肺炎治疗、器官功能监测、营养、呼吸支持以及循环管理等系列内容。重症专家们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了近20篇具有影响力的研究与报道,其中最大规模的是基于344名重症COVID-19阳性患者的临床研究。研究总结分析了重症新冠患者大量的实验室数据、详细的临床治疗过程和预后数据,发表于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在全球新冠肆虐的当下,文章为全球医生提供了来自中国重症的丰富经验与数据。


大咖云集  共襄学术盛宴

本次大会完成各类专题讲座662场;邀请来自国内及国际15个国家的570位专家共襄盛会。大会共设立40个板块,涉及基础、临床、讨论、查房等,还专门设立了基础研究及基层重症、新冠肺炎相关版块。27位来自于欧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中国台湾地区的著名专家参加大会并发言。大会共举办192场次病案讨论及论文点评,增加了交流和互动;共设立1个主会场,9个分会场;共24个3D虚拟展台,9个普通平面展台,共36场企业专题会。

2020年是重症人打赢“重症战疫”的一年,本次大会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重症同道们的工作与经验进行重点讨论。在主会场,抗疫回顾——“重症八仙桌”作为压轴会议,直接将大会推向高潮。其次,本次大会新增“新冠肺炎”系列版块。该系列版块特别着重于新冠肺炎这一危及全球人类生命健康安全的重症疾患,及时、准确地诊断是控制疫情及病情发展的最有效手段;治疗策略始终充满争议,免疫增强治疗、激素治疗、特异性抗炎治疗等策略层出不穷,如何筛选值得考量。临床评估仅仅是低氧血症这么简单吗?重症新冠肺炎与ARDS的异同如何评估,从生理到病理不同视角值得探索。ECMO循环辅助走入了大众视野也让重症人大展宏图,如何管理ECMO能给病人带来更大的获益?新冠肺炎与出凝血障碍更是全球新冠重症的研究热点。同时,新冠肺炎的重症治疗还涉及其他各个器官系统,比如新冠病毒伤了肺又伤心后该如何调整血流动力学、营养代谢如何跟进,给重症护理管理、心理护理都提出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当“伤员”从战争中幸存,新冠肺炎患者康复问题同样也应有重症医师的自我见解。

此外,值得关注的还有青年版块和护理版块。青年论坛从目前热点临床问题的理论基础出发,紧密联系当下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前沿,探讨重症医学常见疾病的诊治与最新研究进展,有助于推进青年医生掌握重症医学的基础知识概念与诊治流程规范。护理版块及医护共同关注版块,让护理的姐妹兄弟聚焦于重症护理领域内的焦点问题,引领ICU临床护理工作,以便将医护这同一战壕的战友融为一体。


创新线上会议模式,形式多样

众多单位组织参会,积极踊跃


回首过去  展望重症新未来

管向东教授在工作汇报中表示:“从2005年重症医学分会成立到2020年重症抗疫,15年的发展之路荆棘满布、道路曲折,有些路甚至是没有人走过的。但在全国重症同道、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在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各医院以及中华医学会的支持下,重症医学的学科建设不断得到推进。”

过去几年,可以看到中国重症专业大步向前,年轻的中国重症医学进步飞速、惊喜不断:(1)住培和专培工作取得突破。2018年新增重症医学专培试点学科,71个重症专培基地获批;2020年重症纳入国家住院医师培训体系,后续工作正在顺利推进。(2)2021年开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重症专业更趋合理。(3)国际交流合作日益密切。2018年启动“一带一路”项目,目前与中华医学会签订合作协议的一带一路国家有20多个,每年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年会增设一带一路版块、中美版块、中欧版块;SCCM、ESICM年会也都设有“中国专场”。(4)学组申报稳步推进。2019年申报4个学组,获批2个(重症呼吸与呼吸治疗学组、重症肾脏替代学组)。

与此同时,大会注册参会人数也不断攀升,2016年总计8300人参会,2017年总计8700人参会,2018年总计10 830人参会,2019年总计11 320人参会,2020年在线注册代表114 492人;大会投稿方面,2016年共收到稿件2970篇,2017年共收到稿件3299篇,2018年共收到稿件3141篇,2019年共收到稿件3784篇,2020年共收到投稿3445篇。

尽管过去成绩斐然,但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依然面临许多亟待完成的工作。全体重症同道们应集中力量完成以下工作:继续加强学科建设,积极推进学组建设;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努力推动提高重症科研水平,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在世界舞台上发出最强中国声音。


小结

会议期间,80 000余人点击微官网,30 000余人访问PC端官网,4000余人使用官方App,3个终端总使用人数达114 492人;微官网点击次数为161.25万人次,PC端官网访问次数为124.87万人次,官方App启动次数为2.71万人次, 3个终端总使用次数达288.83万人次。直播观看次数达2 758 036人次,共7万余人观看大会直播,高峰并发人数达18 000余人,其中主会场观看次数达364 303人次,观看人数49 428人。视频回顾观看达到432 693人次。

此次年会克服重重困难才得以召开,在会议召开期间,仍有部分重症同道们坚守在抗疫第一线。大会从战“疫”实战中总结经验,发展理念、扩大学科理论体系,各个版块中精彩纷呈的报告更是完美地诠释了学科的本质,通过共同讨论、争辩、进步,将重症医学学科发展进行到底。(文/郑梦莹)(摘自《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0年第35卷第17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