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航营养 健康中国——中华医学会第十四届全国肠外肠内营养学学术会议召开
发布日期:2021-01-08 11:36:37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作者:郑梦莹 浏览次数:

  12月16—20日,为积极响应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CSPEN)主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肿瘤学系协办的中华医学会第十四届全国肠外肠内营养学学术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本届年会秉承传承、规范、交流与创新的宗旨,以落实“营养,一线治疗”为学术重点,以“领航营养、健康中国”为理念,得到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华医学会有关领导的关心,欧洲、美国肠外肠内营养学会专家的支持,同时也得到了CSPEN全体委员及青年委员会的支持和各省专家的大力配合。

开幕式现场


以营养为支点,撬动人民群众的健康

  开幕式上,CSPEN主任委员石汉平教授在致辞中表示,临床营养作为营养治疗学中不可替代的核心组成部分,成功挽救了千千万万患者的生命,并且日益展现出它的独特魅力,本次疫情就是一次很好的论证,是一次营养治疗的总动员。营养治疗是所有疾病治疗的基础和前提,营养不是支持,不是补充,更不是辅助,而是一线治疗、基础治疗。在新冠肺炎流行常态化的形势下,大家迫切需要更新对营养的认识:营养状况是基本的生命体征,营养是基本人权,营养不良不仅影响当下,更影响未来。石汉平强调:“临床营养事业的发展必将与其他学科一样,车轮滚滚,滚滚向前。让我们把‘爱营养’的表白付诸到疾病治疗的行动中来,让我们把‘爱患者’的理念落实到营养治疗的实践中来。个人的生命有限度,临床营养事业无穷期;个人能力有局限,CSPEN集体的智慧无穷尽。让我们把有限的生命汇入到无限的临床营养事业中去,让我们把有限的能力融入到无穷的CSPEN集体中来,CSPEN的明天也必将更加美好,营养治疗的明天也必将更加光明。”

   

石汉平                                                               顾法明


  中华医学会纪委书记顾法明表示,CSPEN在历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常务委员和委员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临床营养学的发展突飞猛进,临床营养的诊疗技术进一步规范化、精准化。肠外肠内营养学从单一学科走向多学科临床营养协同发展之路,从简单的疾病支持治疗走向预防治疗、功能康复及人文关怀的多维临床模式,学科重要性与日俱增。后疫情时代如何发挥临床营养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以营养为支点,撬动人体免疫的力量。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CSPEN继续带领临床营养学专业技术向更高水平、更高层次迈进。

  会上,还发布了《关于将临床营养学纳入国家医学生必修课的倡议》《关于落实国民营养计划-临床营养行动的倡议》《关于重视住院患者营养不良、无饿医院的倡议》《胰腺外科围手术期全程化营养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中国炎症性肠病营养诊疗共识》《中国炎症性肠病饮食指南》《戒毒人员营养治疗专家共识》。


英才齐聚,践行营养一线治疗

  科技推动医学发展,肠外肠内营养学在智能化发展的道路上从未停止脚步。北京协和医院陈伟教授在题为“精准营养:回答‘吃什么能获得健康?’”指出“食物=药物”并不是空谈,饮食相关疾病蔓延全球,人们开始更多尝试“食物=药物”的干预措施,包括:医学营养治疗定制餐、特殊医疗食品,以及营养食品综合防治及管理疾病。他认为,未来可以服用“智能药丸”来检测人体微生物群、生理指标,私人订制饮食建议,个体实时获取饮食健康建议。此外,营养评价成为电子病历的组成部分,临床路径通过循证营养支持标准化;医生开循证的“医疗食品”或特定的饮食模式的处方,将食物即药物干预措施整合到医疗保健中。

  现代医学揭示多种疾病与肠道微生物菌群紊乱相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杨健教授在“精神疾病肠道微生物研究进展”的报告中指出,肠道微生物可通过迷走神经、免疫信号、神经递质、代谢物等途径影响大脑的功能与行为,这种双向的信息交流即“微生物-肠-脑”轴,近年来被证明参与多种精神疾病的发生,包括抑郁症、自闭症、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多个研究已经证实肠道微生物紊乱与多种精神疾病密切相关,且可能是潜在病因。但目前的大多数研究并不够深入,“肠-脑”轴紊乱引发精神疾病的生物学机制尚不明确,包括益生菌、益生元,甚至粪菌移植的治疗作用也有待进一步探索。尽管如此,微生物组学的快速进展为精神疾病的诊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近期越来越多报道肠道微生态系统对临床营养有巨大的影响。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李宁教授在“肠道微生态营养治疗的认识与实践”的报告中表示,菌群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作为第一个也是最自然的一个改变肠道微生态的方法,在治疗复发性难辨梭菌感染中凸显了医生和患者都认可的效果。但目前FMT优先采用何种途径移植存在一定争议,且目前研究距离阐述一个人的肠道菌群会给另一人带来什么影响还是远远不够,远期预后及总体利弊目前还不完全明确。他明确指出,FMT疗法在今后会从全粪便移植发展为使用特定菌株或菌群的移植来进行精准治疗,希望卫生监管部门能够与临床医生共同努力,完善该领域行业标准和规范,使得FMT的临床应用更加的安全和人性化,造福更多的患者。

  在青委分论坛,四川省人民医院江华教授以“新冠肺炎患者营养治疗挑战和临床应对”为题,从抗病毒治疗、肠道是新冠病毒攻击的重要肺外器官及潜在病毒储存库、重症患者的营养三个方面进行了介绍。营养支持治疗是所有新冠肺炎患者的基础治疗措施,对所有患者进行筛查,提供适当热量前提下,保证优质蛋白质的摄入;非重症患者以口服饮食为主,不足时可口服营养补充剂;重症患者推荐肠内营养,早期可采用允许低摄入策略[20 kcal/(kg·d)],仅在必要时补充肠外营养。同时,他指出,对于含有ω-3脂肪酸的肠内营养制剂是否抑制细胞炎症风暴,目前尚未有明确结论。从临床上看,目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主要表现为急性肺损伤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应谨慎使用ω-3脂肪酸强化的肠内营养制剂。


造福患者,助力健康中国

  本次会议线下主会场和青委分会场结合20个线上分会场共为与会者奉献26个大会报告,176个专题发言,既有青年才俊的精彩呈现,又有知名专家的传经送宝,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应用研究相互促进,在投稿数量、注册人数、专题讲座、会场数量均有大幅上升,达到历史新高。营养不是口号,而是行动。

  本届委员会将继续推进后疫情时代的营养治疗解决方案,并进一步推进“无饿医院”建设、规范营养治疗实施、推进西部/基层营养行动、开展国人营养基层数据研究、加快营养治疗团队建设等主要工作,促进我国肠外肠内营养学事业蓬勃发展,让营养一线治疗理念在临床中真正得到践行,为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助力“健康中国行动”做出应有的贡献。(摘自《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0年第35卷第24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