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项目(二)——心脏瓣膜病外科治疗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发布日期:2021-11-01 10:11:08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作者: 浏览次数:

心脏瓣膜病为常见多发病,外科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减轻传统开胸手术创伤,提升高龄、心功能不全等危重症围术期生存率,规范终末期心脏瓣膜病治疗流程,提高生物瓣膜替代物耐久性一直是瓣膜外科亟待解决的国际难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的董念国教授带领团队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解放军总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等组成项目组,开展“心脏瓣膜病外科治疗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研究,历经40年,针对瓣膜外科微创技术、心肌保护及围术期管理、终末期瓣膜病心脏移植、新型瓣膜替代物研发转化等关键技术进行突破与创新,取得系列成果。该项目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国际首创全胸腔镜微创心脏瓣膜手术

项目组根据胸腔解剖特点,通过右侧胸壁三个1~2 cm切口,利用肋间自然腔隙在全胸腔镜下完成瓣膜置换/整形,该术式能将心脏外科切口降至最小,与传统手术相比平均手术时间缩短40 min,平均住院时间缩短7.5 d,且90%患者无需输血。该手术已成常规术式并写入全国高等学校统编教材《外科学》。项目组还主持制定了《中国胸腔镜微创心脏手术技术操作规范专家共识》,在全国37家大型心脏中心示范手术,引领了全胸腔镜心脏瓣膜外科发展。

创建心肌保护新方法及围术期管理新模式

项目组创新“ 温血停搏液诱导”“缺血预处理”等心肌保护方法,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成果被The Lancet、JACC 等顶级期刊正面点评;创建以心脏为中心的多器官支持新模式,综合运用机械通气、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体外膜肺氧合等生命支持手段,降低心脏负荷、改善脏器功能;主持制定《低心排血量综合征中国专家共识》等6部规范,成为重症瓣膜外科围术期管理重要指南,提升外科疗效。

建立终末期心脏瓣膜病心脏移植技术规范

项目组创建终末期心脏瓣膜病评估流程和基于曲度、特征追踪的心肌功能评估方法CardiowerkzTM,并实现临床转化; 首次提出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8 0 mm伴射血分数<30%,反复心衰且心肌重构明显者可考虑心脏移植;牵头制定《中国心脏移植受者术前评估与准备技术规范》;全国率先开展并完成最多例终末期心脏瓣膜病心脏移植,术后1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1.05%和84.32%,达国际先进水平。

研发新型瓣膜替代物实现临床转化

项目组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复合心脏瓣膜支架”“微环境模拟”新理念,发现内质网应激、巨噬细胞极化等调控瓣膜钙化新机制,成果被顶级期刊Chem Soc Rev、Circulation等正面点评;突破现有生物瓣制作工艺,研发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经导管自膨式窄腰肺动脉瓣膜Zenith PT-Valve,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用于临床;同时作为主要牵头人研发中国首个经导管主动脉瓣膜产品VenusA-Valve用于治疗主动脉瓣重度反流,填补国际空白。

近五年,项目组实施心脏瓣膜手术4万余例,术后病死率0.98%,达国际顶尖心脏中心水平。该项目发表代表性论文20篇,SCI收录18篇,授权发明专利18项,主持制定专家共识8部,主编专著5部,主要成果推广应用于俄罗斯、阿根廷、巴西等7个国家的161家医院,显著提升我国乃至世界心脏瓣膜病外科治疗水平。(摘自《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1年第36卷第18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