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生殖医学领域回顾与展望
发布日期:2021-03-19 10:50:07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作者:重庆市妇幼保健院 黄国宁 浏览次数:

黄国宁

 

近年来,随着人类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加、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不孕症、不育症的发病率均显著升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对所有生殖医学从业者的技术水平、医学伦理学水平甚至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等都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本文回顾了2020年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并对2021年的工作进行了展望。

 

辅助生殖技术在治疗不孕不育中的作用日渐凸显

  近年来虽然缺乏全国性的不孕症发生率研究,但是众多区域性研究结果提示,我国不孕症上升的趋势依然存在,尤其是随着2016年国家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以来,大量新增的高龄女性的生育需求使得不孕不育问题更加凸显。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数据,截至2019年12月31日我国经批准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医疗机构共517家。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数据上报系统中263家生殖医学中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共实施人工授精治疗周期105 610例、取卵治疗周期323 938例、新鲜胚胎移植治疗周期147 129例及冻融胚胎移植治疗周期254 012例,共出生婴儿204 688个。

  2018年辅助生殖助孕各项技术占比分别为: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占50.46%,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占20.81%,人工授精占19.57%及其他。各项助孕病因占比为:输卵管因素占47.9%,男方因素占31.7%,双方因素占20.76%,排卵障碍占11.12%,子宫内膜异位占6.08%,不明原因占6.38%。我国不孕患者主要集中在<35岁(63.75%)和35~37岁(16.32%),<35岁的患者占不孕患者的绝大多数。

  2018年夫精人工授精周期临床妊娠率13.73%、活胎分娩率10.78%,供精人工受精周期临床妊娠率26.22%、活胎分娩率20.32%;新鲜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52.49%、活胎分娩率42.23%,冻融胚胎周期临床妊娠率48.71%、活胎分娩率37.68%;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周期临床妊娠率48.64%、活胎分娩率40.52%,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周期临床妊娠率53.99%、活胎分娩率47.30%。

 

生殖医学领域同道积极参与新冠疫情抗疫工作

   作为中华医学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一直努力履行职责、践行使命。在新冠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分会为这场战“疫”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全体委员的齐心协作下,先后发布了《生殖中心防控新冠疫情建议》《生殖医学中心对新型冠状病毒的防护措施》等一系列专家指南,指导我国生殖医学中心新冠疫情的防控工作;同时指导国内生殖医学中心开通线上门诊,采取线上问诊与快递送药相结合的方式为患者提供辅助生殖助孕治疗。

笔者代表分会参加了于2020年4月3日举办的伦敦IVF实验室管理网络视频研讨会,并做了题为“应对COVID-19疫情,我国生殖中心的经验分享”的专题报告。此次视频研讨会共有来自23个国家近100位生殖医学领域的医务人员参加,为全球生殖中心疫情防控提供了来自中国的丰富经验与数据。

为响应中华医学会关于疫情防控的精神,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在中华医学会学术会务部的支持下分别于2020年3月6日、3月23日和4月3日举办了以“携手共创新生命”为主题的在线直播系列公益讲座。讲座邀请了14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生殖医学领域资深专家进行在线直播讲座,其中2位来自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讲座聚焦生殖医学热点问题,解读妇产科及生殖医学相关诊疗进展,累计在线观看直播及参与讨论的人数达28 000余人次。

为进一步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的继续医学教育,发挥分会的独特优势,加强国际技术交流合作,经中华医学会外联部批准,分会分别于2020年7月23日和8月7日召开“辅助生殖技术新进展——IVF实验室技术新进展和辅助生殖临床技术新进展”系列线上直播的学术会议。会议邀请了来自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David Gardner院士、悉尼大学Cecilia Sj?blom教授以及新南威尔士大学Aengus Tran博士,日本神奈川圣玛丽安娜大学NaoSuzuki教授、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Christophe Blockeel教授、西班牙巴塞罗那Dexeus大学Nikolaos P.Polyzosi教授、土耳其Hacettepe大学Hakan Yarali教授,以及国内多位知名专家进行授课。在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合作的同时,也促进了我国生殖医学技术的进步。

 

我国生殖医学领域新进展

随着生殖医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健康子代,并降低治疗过程对不孕症夫妇的心理和身体影响越来越成为辅助生殖领域临床医师关注的热点。鉴于上述问题,临床医师把研究聚焦在不同刺激卵巢方案和刺激卵巢的药物。以及辅助用药的利弊上。此外,如何针对不同人群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也成为研究的焦点。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临床应用已经超过40年,目前全世界大概出生了近1000万婴儿,这些婴儿的健康状况、子代的安全性、围产期并发症、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技术是否增加子代安全风险以及出生婴儿的表观遗传学改变的关联等,也成为生殖医学领域同道研究的热点,目前我国以及欧美国家都着手开展子代安全及表观遗传学改变相关的长期随访工作。

随着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进行植入前胚胎遗传学筛查中越来越多的染色体嵌合的胚胎被发现,这些胚胎的发育潜能以及其临床结局的安全性等也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技术,对患者开展遗传性疾病携带者筛查的伦理问题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激烈的讨论。

人工智能的兴起让延迟摄像技术在胚胎体外培养获得更大发展空间,国内外研究团队相继报道了基于时差连续和静态图像的囊胚暗箱人工智能模型。如基于受精后无原核或一个原核胚胎移植的孕、产科及子代出生结局的小样本数据提出了对原核评分再评估的思考,提出直接将受精卵无干扰培养到囊胚,通过自然选择的过程选择移植胚胎。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也报道了相关技术应用的进展,已经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胚胎发育进程的自动记录以及胚胎级别的排序工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临床应用创造极大的可能性。但是建议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应遵循发现现象-理论解释-临床探索-临床论证的程序逐步完善,如首先应完成卵裂球胚胎的图像识别,再完善胚胎质量及活力评估的步骤并得到相应的基础研究证实,最终和临床大数据结合,完成人工智能分析系统的设计。

IVF实验室自动化、智能化的需求加剧。涉及实验操作双人复核制度、冷冻胚胎保存制度及人员管理均需要影像及细节记录保存,用于突发情况的分析及数据溯源用途。另一方面,繁琐的操作及部分重复性劳动逐渐被自动化设备替代,如自动化配液仪已经于2020年完成了设计及样机的制作,正在进行试用,现在结果表明自动化制作的培养皿其液滴的体积、渗透压改变及培养结局与人工配置无差异,有望可以大幅度降低繁琐复杂的人工配液流程,并且提高液滴的标准化水平。

 

展望 

我们相信未来IVF实验室大量的简单重复性工作可以被机器所取代,辅助生殖领域的同道,尤其是实验室技术人员应将更多的精力应用在高难度以及严谨的显微操作技术以及质量管理等方面的改进和升级中。最终建立标准化、自动化、信息化以及智能化的体外受精一胚胎移植实验技术体系,以及胚胎发育潜能的人工智能评估技术,在此基础上建立源自大数据的辅助生殖技术人工智能体系,以达到评估辅助生殖技术全流程有效性的目标。

2020年是人工智能技术运用于辅助生殖技术领域尤其是实验技术的关键时期,我们应积极谨慎又怀揣憧憬的对待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与使用。此外,将人类单基因遗传性疾病等阻断在配子或胚胎时期,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多基因遗传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阻断在配子或者胚胎时期的可行性,也可能是辅助生殖技术发展的另一个方向。

最后,鉴于国内部分地区新冠疫情反复出现,疫情防控形势仍十分复杂严峻的现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都要时刻将常态化防控举措作为生殖医学中心治疗的最重要环节,并积极落实国家和各级管理部门疫情防控措施。

(摘自《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1年第36卷第4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