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国际心理救援经验分享
发布日期:2021-04-07 10:31:59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作者: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陆林 浏览次数:

陆林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对人民群众的精神心理健康带来了冲击。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曾专门发布“新冠疫情与精神健康”政策简报,表示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攻击我们的身体,还增加了心灵上的痛苦,严重影响全社会的精神健康和福祉。

无论是从世界、国家还是个人的层面来说,新型冠状病毒带给人们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而且这种冲击并不是完成时,而是正在进行时。新冠肺炎疫情的迅速蔓延、持续使全球数十亿人焦虑情绪加剧,或将对全球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普遍性影响。因此,各国必须将促进精神卫生健康作为当前重要事项,迅速加以应对。

我国政府快速制定出精神卫生服务相关政策,精神心理健康工作者迅速响应,积极为人民群众提供心理援助,筑牢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心理防线。国际社会也对中国的成功抗疫给予赞赏,多个国家的医学组织和医疗机构学习中国新冠肺炎疫情下精神心理问题的应对模式和应对策略,以及在精神卫生服务政策及心理危机干预方面的经验和研究进展。

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主要问题包括:疫情导致哪些精神心理问题,中国采取了哪些心理健康服务措施以及对全球抗疫有哪些建议。


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精神心理问题

新冠肺炎疫情具有突发性、传播快速性、治疗复杂性、健康及生命威胁性以及人际关系破坏性等特点,打破了原有的平衡、使个体变得混乱,许多人在疫情暴露早期即出现急性应激反应。除了新冠肺炎本身带来的心理危机外,为遏制疫情扩散而采取的强制隔离及自我隔离等措施,也可能使个体感到被孤立、被歧视、无助、愤怒,从而加重焦虑、抑郁等。与其他危机事件不同,新冠肺炎传染性强,受影响人群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病源及传播方式等不明确,个体面临较大的精神心理负担,甚至出现冲动行为,导致社会功能紊乱。精神心理问题可导致机体免疫力降低,甚至加重新冠肺炎病情。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以来,各国民众精神心理问题普遍呈现上升趋势,抑郁、焦虑等的患病率均有所增加。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完成的一项涵盖中国5万多人的调查显示,疫情期间约有1/3的公众存在不同程度的情绪反应。新冠肺炎康复者、隔离者、丧亲家庭、前线工作人员、慢性病患者是需要关注的高风险人群。新冠肺炎患者的抑郁、焦虑、失眠和急性应激的发生率更分别高达75%、71%、68%和71%。面对繁重的工作量,生死攸关的决定以及被感染的风险,一线卫生工作者尤其容易受到影响。疫情期间,中国医护人员报告的抑郁率高达46%、焦虑达34%、失眠达22%,而在加拿大有47%的医护人员需要心理支持。

为有效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的迅速蔓延而被全球大多数国家广泛采取的居家隔离、保持社交距离等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生,引起应激症状、困惑和愤怒等问题。儿童青少年、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更是令人堪忧。由于停业停课、居家隔离,儿童青少年和大学生的心理还未完全成熟,更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其中与照顾者分开的儿童需要特别关注,其罹患情绪障碍等精神疾病的风险更高,成年后自杀风险也更高。老年人是新冠肺炎的易感人群,基础疾病多,病死率高。感染新冠肺炎带来的应激、隔离措施导致的压力、缺乏支持等可能是老年人群的精神压力来源,而患有慢性躯体疾病的老年人,其精神心理问题的发生风险更高。

与此同时,物质滥用及网络使用问题也是新冠肺炎大流行下较为突出的问题。加拿大的统计数据表明,在大流行期间,20%年龄在15至49岁的人饮酒量增加,这也将导致不同程度的精神问题加剧。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有46.8%的人增加对网络使用的依赖,16.6%的人使用网络的时间延长;重度网络成瘾的发生率从疫情前的3.5%增加至疫情后的4.3%,而疫情期间过度使用网络可增加自伤的发生风险。

从全球来看,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低收入国家以及部分难民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埃塞俄比亚的一项研究也指出,与新冠肺炎大流行之前的估测数据相比,埃塞俄比亚人罹患抑郁症的概率增加了3倍。对于许多难民而言,收入和生计的损失正在造成社会心理困扰,保持社交距离措施和行动限制也影响了他们应对情绪困扰的能力,这些压力及困扰有可能会导致自残行为的增加。


疫情下中国精神心理健康服务对策

为应对疫情引发的心理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通知,指出要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疫情防控整体部署,以减轻疫情所致的心理伤害、促进社会稳定。疫情影响地区的精神卫生、心理健康和社会工作等专业人员与对口支援的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组成服务队,面向重点人群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提供心理教育、心理援助、心理干预及精神医学干预等服务。

全国多家医疗机构、高校和组织开展网络项目,为受新冠肺炎影响的患者、家属、医务人员和公众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各地、各机构积极组织,在全国开通了600多条免费心理热线,精神科医生、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咨询师和志愿者为有焦虑、抑郁、失眠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提供了在线心理支持和干预,并开展互联网科普推广,注重群众心理健康教育。多家医院搭建网络精神心理咨询平台,为国内疫情的防控和疫情期间国民的心理健康提供了保障,并为战“疫”一线医务工作人员开通免费网络咨询。湖北省精神卫生中心“强肺心理支持系统”、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抗疫心理援助平台”为湖北民众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在全国支援湖北的医疗队中,精神科医师数量超过400人,来自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等的精神心理专业工作者协助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并完善了《新冠肺炎出院患者及其家属心理疏导工作方案》《方舱医院心理援助工作方案(试行)》等工作指导方案,有效地推进了疫情期间精神心理健康工作。

在疫情进入常态化阶段后,根据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联防联控机制联络组的工作安排,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专家对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心理救援和心理支持工作开展的情况、新冠肺炎患者康复和心理疏导以及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等相关工作进行了调研,结合湖北省实际,在重点人群心理疏导、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给予了指导支持,驱散阴霾,筑牢战疫“心”防线。


新冠肺炎大流行下的国际精神心理问题应对倡议

面对疫情导致的全球心理健康危机,WHO总干事谭德塞表示,目前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仍然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各国当下以及未来可能将面临更多且更严重的精神健康问题。因此,各国政府、民间社会、健康机构和其他各方应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建立恰当的精神心理卫生服务体系,加强交流,以应对疫情大流行对精神心理健康造成的负面影响。

首先,全球应积极促进精神健康,将精神和社会心理健康纳入国家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各相关领域,构建多学科(精神医学、心理学、社会工作等)、多系统(医疗、政府、媒体)、多区域的,采用多种干预手段(药物治疗、谈话治疗、音乐治疗等)、针对不同群体、不同疾病进程的干预体系,建设全民动员的“线上+线下”的危机干预模式,才能有效预防及治疗新冠肺炎导致的精神心理问题。

其次,各国应加强和确保精神健康和心理支持服务在全人群中广泛覆盖。加强各国公共精神卫生体系的建设,提高精神心理卫生领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积极采用远程或数字化干预手段,为一线医务工作者、居家隔离群体等提供优质的远程咨询;确保对严重精神疾病患者的专业治疗和看护的连续性,不应因为疫情而中断;保护和促进患有精神疾病以及社会心理障碍人群的权益,确保该群体能够平等地获得新冠病毒检测、治疗及疫苗接种。

最后,各国应吸取此次疫情带来的教训,加强推动精神卫生领域的发展,将精神健康服务从集中收治机构转向社区,并提供相应人财物支持;在全球层面,确保各国均将精神健康纳入全民健康覆盖和医疗社会保险范畴;藉由新冠肺炎疫情,构建高效、良好的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危机应对体系,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针对传染性疾病引发的心理危机的预防、评估、干预、随访体系与机制,是当下及今后各国精神心理卫生领域的工作重点之一。

(摘自《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1年第36卷第5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