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项目——肝移植疗效提升的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
发布日期:2021-09-18 10:15:18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作者: 浏览次数:

肝移植是救治终末期肝病最有效的根治性手段。我国年实施肝移植数居世界第二位,但移植术后肿瘤复发、代谢病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长期生存和生活质量。浙江大学医学院的徐骁教授带领团队聚焦肝移植学科发展前沿,开展“肝移植疗效提升的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项目,深入研究肝移植术后肝癌复发和代谢病防治等方面,形成了系列标志性学术成果,有效提升了肝移植的疗效, 引领了学科发展,该项目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项目组发现了肝癌肝移植特征性的复发转移关键靶标及调控网络,提出低复发风险免疫抑制新方案,创建肝癌肝移植预后评价新型分子分层体系。项目组创新性开展基于“肿瘤-供肝-受者”特征的移植肿瘤学研究,发现TFCP2、ZIP4、ACY1、miR-196A-2等肝癌复发转移关键靶标及调控网络,为防治肝移植术后肝癌复发提供新靶点;引领性地提出肝癌肝移植无激素免疫抑制方案,并开展全国多中心研究证实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有效降低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风险;主持多项全国多中心研究,基于多中心6012例肝癌肝移植大样本创建基于杭州标准的肝癌肝移植受者预后评价新型分子分层体系,精准指导受者选择及预后评估,5年无瘤生存率达70%,并拓展应用于活体肝移植。

项目组构建了肝移植受者糖脂代谢的时空网络图谱,揭示中国肝移植受者排斥反应、代谢病等并发症特征,提出拓展供肝使用、降低移植后并发症的新方案。项目组创新性地从“供肝”视阈开展肝移植受者糖尿病等代谢病机制研究,基于“单核苷酸多态性-转录-蛋白-代谢物”多维度构建供肝疾病易感性的分子遗传学特征谱,发现糖脂代谢稳态失衡的治疗新靶点;通过单细胞技术结合移植受者特有“免疫抑制”特征,揭示“供受交互”模式在移植肝免疫和代谢重塑的重要作用;揭示中国肝移植受者早期移植物功能不全、排斥反应及代谢病特征,提出针对ABO血型不合的安全有效救治重型肝病的新方法,创建供肝拓展应用及并发症防治新体系。

项目组提出的“基于杭州标准的肝癌肝移植分子分层体系”在国内多个肝移植中心得到推广应用,该体系能够高效预警移植术后肿瘤的复发,指导了肝癌肝移植受者选择和术后预防性治疗;无激素免疫抑制方案使受者术后累积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均显著提高,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代谢病等并发症防诊治体系大幅提高了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筛查和早期检出率,使得移植受者术后糖尿病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下降,生活质量和生存率明显提高。相关研究成果被纳入《中国肝移植受者代谢病管理专家共识(2015版)》《中国肝移植受者肾损伤管理专家共识(2017版)》等多项临床诊治指南和专家共识,对该领域的发展起到了推进和引领作用。(整理/左舒颖)(摘自《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1年第36卷第17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