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项目(六)——脑血管畸形外科治疗脑功能保护创新技术的建立及推广应用
发布日期:2022-01-25 14:36:26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作者: 浏览次数:

脑血管畸形是一种先天性脑血管发育障碍导致局部脑血管数量和结构异常的疾病,是我国儿童及青壮年脑出血主要病因,致死率、致残率高,且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极易造成患者神经功能损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的王硕教授带领团队开展的“脑血管畸形外科治疗脑功能保护创新技术的建立及推广应用”项目,潜心研究13年,提出了基于脑功能保护的脑血管畸形外科治疗新模式, 极大改善了脑血管畸形患者的外科治疗效果,术后优良率由88 . 4%提升至9 5 . 7%,在国内率先将多模态脑功能成像、术中神经导航、多普勒超声、荧光造影及术中电生理监测技术等手段应用于脑血管畸形的外科治疗,实现对患者脑功能的个体化精准评估与保护,术中脑功能保护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项目荣获2020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项目组首次创建基于个体化脑功能评估的脑血管畸形外科治疗风险评估新体系,率先提出血管畸形病灶距功能区5mm为手术切除的安全距离,为脑功能损伤风险判断提供了精准的预测依据;通过2000余例患者的手术治疗证实该体系安全、有效,预测准确性达82%,脑功能保护率达95.7%,术后一年随访患者生活质量良好。

项目组率先系统使用多模态磁共振技术,揭示了Geschwind区及运动前区新的重要功能,阐明上述脑区损伤在语言及运动功能障碍中的重要作用;揭示了脑血管畸形患者脑功能状态及受损程度,阐明了患者的特异性脑功能改变;证实病变导致的特异性脑功能区重塑现象,提出脑白质纤维网络在维持正常脑功能中的重要性。

项目组首次揭示女性脑血管畸形患者在妊娠和产褥期发生脑出血的风险未增加,通过研究979例女性脑血管畸形患者,发现生育期女性患者的年平均出血率为2.78%,低于整体水平的3.11%;孕期和产后期患者的年平均出血率3.32%,低于非妊娠期女性的4.14%。该研究结果写入2017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脑血管畸形治疗指南。

项目组率先建立我国最大的脑血管畸形患者病例资料库(1655例)和包括患者血液、脑组织病理标本的数据库(400余例),研究发现我国脑血管畸形自然史、破裂出血相关危险因素,证实10~40岁为国人脑血管畸形的主要发病年龄段。

项目组率先在脑血管畸形手术中系统联合应用多模态脑功能成像、神经导航、多普勒超声、荧光造影及电生理监测组合技术手段,大幅提高脑血管畸形外科治疗效果,术后脑功能优良率由之前的88.4%提升至95.7%,个体化精准脑功能保护率与国际同期报道数据一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项目组成员历经13年的攻关,不断改进脑血管畸形手术治疗的方法和术前评估方案,建立了基于术前多模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及评估的HDVL评分和术中多种技术辅助脑保护等的微创外科脑血管畸形治疗新模式,将脑血管畸形患者的术后功能不良率降至目前的5%以下,每年使数百名脑血管畸形患者能回到正常生活工作中。项目组举办推广相关技术的全国范围学习班20余次,培训神经外科技术骨干人员3000余人次,成果在全国40余家大型三甲医院推广应用,推动了我国脑血管畸形外科治疗水平进步,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摘自《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1年第36卷第22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