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三等奖项目(一)
发布日期:2022-02-15 10:18:29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作者: 浏览次数:

脂毒性致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机制及干预

甲状腺功能减退(简称甲减)影响广,危害大,患病率持续升高,明确其病因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的高聆教授带领团队开展“脂毒性致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机制及干预”研究,通过十余年临床与基础转化研究,明确了脂毒性是甲减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并揭示其关键机制,构建干预脂毒性防治甲减三级预防体系,成果在我国多家医院推广应用后使甲减防治关口前移,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诊疗水平及国民健康素质。项目主要成果如下:

1. 创新性提出“脂毒性致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理论。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发生甲减的风险增加约35%,证实高脂血症是甲减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甲状腺是脂毒性的靶器官;动物模型显示脂质可异位沉积于甲状腺、产生脂毒性,诱发甲减,证实甲状腺是脂毒性的靶器官。

2. 揭示“脂毒性致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分子机制,构建技术平台,申报多项发明专利。证实细胞内环境稳态失衡是脂毒性导致甲状腺激素生物合成减少的关键机制;成功构建与人类甲减自然病程相似的甲减动物模型;发明甲状腺三维成像技术;显著优化评估甲状腺激素合成关键分子功能及活性的技术方法,有力推动了行业发展。

3. 构建干预脂毒性防治甲减三级预防体系。一级预防:利用多种形式提高全社会对高脂血症危害的认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从源头预防脂毒性的发生。二级预防:对脂毒性高危人群,常规筛查血脂;早期干预脂毒性,有效预防其危害。三级预防:分层干预,减轻脂毒性,纠正甲减,降低甲减危害,预防甲减并发症的发生。该体系实施后取得了有效成果。


“风药开玄”法防治心脑肺系疾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玄府”源自《黄帝内经》,金代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扩展其内涵提出“玄微府”,这是中医继精气、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传统理论后的一大创新,但由于论述简略,概念抽象,未能引起中医学界的足够重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的杨思进教授带领团队联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等组成项目组,开展“‘风药开玄’法防治心脑肺系疾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历经30余年,率先从生理、病理到临床治疗等诸多方面对河间学派医家的玄府著述进行了系统的整理研究,在国内外率先提出“玄府郁闭为百病之根”“治血先治风”等独特学术思想,创立了“玄府理论”新体系,并取得以下创新性成果:

1. 以“益气祛风、通络开玄”法研制“蛭龙活血通瘀胶囊”防治胸痹。

2. 以“益气养阴、祛风开玄”法研制“麦黄养阴颗粒”防治心悸。

3. 以“祛风逐瘀、醒神开玄”法研制“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及“追风逐瘀醒脑汤”防治中风。

4. 以“祛风通络、启痹开玄”法研制“祛风通窍方”“加味益气聪明汤”及“醒神通窍胶囊”防治痴呆。

5. 以“化湿祛风、通络开玄”法研制“颅痛颗粒”和“晕康胶囊”防治头痛、眩晕,首创电针联用颅痛颗粒治疗头痛的临床方案。

6. 以“风药开玄”法防治肺病,以“补肺化痰、利水开玄”法研制“赤红补肺胶囊”(肺心胶囊)治疗肺胀,以“清热祛湿、开玄启闭”法研制出四川省“新冠一号”(清肺排毒汤)合剂治疗新冠肺炎。


保髋手术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

髋关节畸形与伤病在我国常见,此类疾病患者常在晚期疼痛剧烈、跛行甚至致残卧床,既往的治疗手段有限,大多是等待发展至关节炎终末期行关节置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的陈晓东教授带领团队联合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组成项目组开展“保髋手术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历经20年,率先在国内运用髋臼周围截骨术等多种不同的保髋手术技术与策略,大大降低了髋关节病残率。项目主要成果如下:

1. 率先在国内开展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Crowe0-Ⅱ型)的髋臼周围截骨术,术后中期随访结果证实骨性畸形得到纠正,症状明显改善,无需关节置换。

2. 率先在国内开展外科脱位手术技术合并髋臼周围截骨处理关节内复杂畸形,通过纠正股骨异常前倾或通过内外翻截骨和股骨颈相对延长技术纠正髋关节解剖异常。

3. 在国内首次对髋关节高脱位采用髋关节囊成形术联合股骨短缩与去旋转截骨方法,增加髋臼对于股骨头的覆盖和髋关节的稳定性,缓解疼痛。

4. 开展大量软骨和骨代谢基础研究方面的探索,研发新型骨关节非病毒纳米基因输送载体,调控骨关节局部微环境,防治关节退变;在国际上首次在体标记关节软骨干细胞,揭示其参与骨关节炎早期的关节软骨修复机制及干预策略。

5. 开展骨关节退变与修复的调控机制研究,通过对软骨细胞自噬的研究,发现了骨关节炎病程浓聚的活性氧自由基和活性氮自由基与软骨细胞自噬之间的联系,通过NOX4的研究明确了线粒体源性活性氧自由基在线粒体代谢中的作用。

6. 开展关于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生物力学研究,包括髋关节发育不良动物模型的建立和相关研究,并进行了髋关节发育不良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以及截骨导板的设计。


结直肠恶性肿瘤综合诊疗关键技术优化及临床应用推广

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在我国呈现日益上升的趋势,外科根治性手术结合术后辅助治疗是主流的治疗手段。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赵任教授带领团队联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组成项目组,开展“结直肠恶性肿瘤综合诊疗关键技术优化及临床应用推广”研究,在开展减孔及单孔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术中放疗技术、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技术等相关诊疗相关技术基础上,同时结合新型结直肠癌分子标志物的研究对结直肠恶性肿瘤综合诊疗关键技术的基础与临床应用进行探究,积极推广结直肠癌早期筛查,提升早期结直肠癌检出率。项目主要成果如下:

1. 在常规开展的腹腔镜微创结直肠癌根治术的基础上,于国内率先开展减孔腹腔镜和单孔腹腔镜技术,通过进一步优化腹腔镜技术和手术方式,在保证肿瘤根治的基础上,达到更微创的效果,同时结合快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理念,使相关患者术后早期恢复。

2. 成功施行亚洲首例腹腔镜联合术中放疗直肠癌根治术,并成功开展腹腔镜手术联合术中放疗治疗进展期直肠癌的随机对照临床队列研究,探讨并论证了腹腔镜手术联合术中放疗对局部进展直肠癌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 积极牵头推广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通过社区大便隐血测试、伺机性筛查、18基因表达谱分析等技术,有助于提高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提高结直肠癌筛查的顺应性,更进一步地锁定高危人群,提升高危人群预防和早期发现结直肠癌的机会。

4. 通过转录组测序及基因芯片技术,深入探究了皮层肌动蛋白、生长休止特定蛋白1、无孢蛋白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临床进一步寻找结直肠癌分子标志物提供理论依据。


疑难心血管疾病超声精准诊断方法及临床应用

疑难心血管病诊断困难,病情危重,进展迅速,死亡率高。提高疑难心血管病超声诊断的敏感性与准确性,在临床工作中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应用价值。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的谢明星教授带领团队联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组成项目组,开展“疑难心血管疾病超声精准诊断方法及临床应用”研究,对3.6万余例疑难心血管病变进行了超声诊断与分析,针对不同类别疑难病种与病例,提出了超声准确诊断方法与分型诊断流程,建立了心房、心室功能早期改变的多参数评估方法,显著提高了心血管超声对疑难心血管病病理结构评估和功能评价的准确性。项目主要成果如下:

1. 率先开展二尖瓣M型曲线及云雾影特异性征象的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在国际上率先命名二尖瓣M型曲线的各节段与节点,阐明了曲线特征及其发生机制;在国际上率先揭示心腔内云雾影征的发生机制及其对血栓的预示价值,为临床早期诊断瓣膜病和提前干预血栓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判断指征。

2. 创新性建立复杂心内疾病的特异性超声准确诊断方法及诊断流程。率先应用超声四腔心切面前后连续扫查法诊断十字交叉心,显著提高诊断准确率;应用常规超声及右心超声造影的特异性表现,建立无顶冠状静脉窦综合征的超声规范化分型诊断流程。

3. 建立与优化疑难心脏病心功能早期损害的超声多参数评估方法,该方法对心脏功能改变的评估较传统参数更加敏感,可发现心功能早期损害,为临床早期评估及指导干预提供了重要依据。

4. 建立复杂大血管疾病的超声精准诊断方法和介入围术期超声监测规范。提出了主动脉窦瘤特异性超声分型诊断方法,建立以超声征象为核心的“临床-心电图-超声”系统诊断方法,提出Berry综合征新的超声分型诊断方法及特异性测量参数,诊断结果与手术结果高度相符。


肺功能检查临床应用、质控规范化研究及推广

肺功能检查是呼吸系统疾病诊断、疾病严重程度和疗效评估的关键技术之一,但后续推广研究中发现肺功能检查的质量控制是肺功能检查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然而国内目前缺乏足够的关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郑劲平教授带领团队联合广东省中医院组成项目组开展“肺功能检查临床应用、质控规范化研究及推广”,项目主要成果如下:

1. 首次调研了我国肺功能检查质控行业现状,并制定了我国肺功能检查质控系列标准。

2. 在我国首创多项肺功能检查新技术新方法,如白三烯支气管激发试验,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白三烯激发试验效能比新指标指导临床工作,首次建立一磷酸腺苷支气管激发试验,首次报道呼吸振动成像肺功能、首次应用重复呼吸法测试肺弥散功能。

3. 建立和更新了我国多项肺功能正常值、预计方程式及正常范围,包括4~80岁人群通用肺功能预计值方程式、学龄儿童专项肺功能正常值、成人呼出气一氧化氮浓度正常值及其预计值方程式。

4. 首次倡导采用“呼吸过滤器”预防肺功能检查的交叉感染,并系列报道了肺功能检查的不良反应和安全注意事项。

5. 以肺功能为主要研究指标探索了不同疾病如大气道阻塞、肺泡蛋白沉着症、慢阻肺、哮喘等疾病的肺功能特点及呼吸康复评价,指导临床诊治;组织开展了多项国际及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探索了肺功能在慢阻肺、哮喘等呼吸疾病的临床诊疗意义。

6. 积极推广肺功能检查的普及应用,编著了我国肺功能系列专著,连续18年举办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全国肺功能学习班”,开展“像量血压一样检查肺功能”和“肺功能检查规范化培训万里行”全国推广性活动,建立了全国首个肺功能质控平台。


复杂腹腔镜肝切除的技术改进及流程化研究推广

腹腔镜肝切除是肝脏微创外科发展的里程碑之一,随着技术整体进步,诸如腹腔镜右半肝、右后叶等技术和操作难度大的复杂腹腔镜肝切除手术也成为外科医生们关注的焦点。然而,各地区发展不均衡、存在技术瓶颈、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化流程、缺乏客观的评价体系也是目前复杂腹腔镜肝切除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陈亚进教授带领团队开展“复杂腹腔镜肝切除的技术改进及流程化研究推广”,结合临床上腹腔镜肝切除中丰富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可视化、简单化、流程化、可控化”的基本原则和发展方向,为推动复杂腹腔镜肝切除的技术改进和流程化及肝胆外科医生临床技能的培养作出了突出的贡献。项目主要成果如下:

1.提出了基于无瘤操作和损伤控制原则的腹腔镜肝切除流程化的手术思路,提高了复杂腹腔镜肝切除的手术质量和速度,促进了手术同质化,并成为肝脏手术实施加速康复外科管理的重要技术基础。

2.对于较复杂的解剖性腹腔镜右半肝切除、右后叶切除及最困难的 S7段切除进行了流程化、标准化的探索和应用推广。同时,在腹腔镜辅助下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腹腔镜复发性肝癌再切除与射频消融配对疗效分析、腹腔镜胆囊癌根治术和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等复杂腹腔镜肝胆手术的探索上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3.建立了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培训推广机制,在全国60多家大型三甲医院举办多期腹腔镜肝脏手术学习班,推动腹腔镜复杂肝脏切除术式的发展以及肝胆外科医生临床技能的培养。


宫颈癌早期筛查防治新技术及三级防控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宫颈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宫颈癌的防治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针对宫颈癌缺乏早期筛查防治技术及防控体系这一亟待解决的世界性热点和难点问题,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张小安教授带领团队联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等组成项目组开展“宫颈癌早期筛查防治新技术及三级防控体系的建立与应用”,经过10余年的研发与应用,创立了国际领先的宫颈癌早期筛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和AI识别技术,研发了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激光宫颈检测仪、开发了兼具预防和治疗双重作用的疫苗,建立了针对高危人群的筛查防控体系,使宫颈癌早期筛查符合率达83.8%,较现有筛查技术提升25%。项目主要成果如下:

1. 在基础研究方面,首次发现Pin1、VDAC1、Cripto-1参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为宫颈癌精准筛查奠定了理论基础;首次发现HPV L1/E2BS1/E2BS2位点甲基化水平及HPV E6/E7 mRNA可用于宫颈癌的早期诊断。

2. 在技术创新方面,率先建立了宫颈癌和癌前病变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和AI识别技术,提高了宫颈癌早期筛查检出率;首次研制出兼具预防和治疗双重作用的HPV16疫苗,为宫颈癌防治提供技术支撑;研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激光宫颈检测仪新产品,获得了国家医疗器械注册证,为宫颈癌早期筛查提供了设备支持。

3. 在三级防控体系建设方面,率先建立了宫颈癌高危人群的筛查防控体系,制定了宫颈癌筛查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了全省宫颈癌早期筛查技术操作规范及筛查防控指南;确立了以省级医院为中心、市县级医院为分中心、管理完善的防控体系。(摘自《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2年第37卷第2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