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骨干培训班(第五期)在上海成功举办 | |||||
|
|||||
2024年12月20-22日,由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主办,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承办的“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核医学骨干培训班”(第五期)[项目编号:2024-21-01-002(国)]在上海成功举办。培训班由全国知名核医学专家精心授课并指导实战训练,旨在加速人工智能技术在核医学临床科研中的应用,提升核医学从业人员的AI理论和实践能力,搭建临床医生与算法专家之间的交流实践平台,以推动我国核医学领域人工智能的高质量发展。来自全国十余个省市自治区的50余名年轻的医师和技师参加了本次培训。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主委、空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核医学科汪静教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廖专院长,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常委、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左长京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辛军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优青牟玮教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董孟杰教授,北京协和医院赵周社博士,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的李桂玉高级工程师以及培训班所有授课专家出席了开班仪式。 在理论授课环节,汪静教授作了题为《中国核医学普查现状与思考》的讲座,介绍了当前核医学普查现状,解读了国家原子能机构等十二部门印发的《核技术应用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分析了中国核医学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左长京教授作了题为《人工智能在核医学诊疗的应用与思考》的讲座,介绍了人工智能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大数据在影像组学中的应用及人工智能在核医学中的研究与应用,包括在图像采集、诊断、疗效评估、预后预测、内照射剂量预测及核药研发中的应用。左教授表示,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必将为核医学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与突破。辛军教授作了《基于PET/CT影像组学及深度学习在肺癌诊治中的应用》的讲座,介绍了基于PET/CT的影像组学及深度学习技术及其在肺癌诊治中的应用,特别是预测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价值。牟玮教授在《面向肺癌诊疗辅助决策的多模态PET/CT影像人工智能分析方法》讲座中,详细介绍了PET/CT影像组学的研究现状及其分析流程。从临床中的实际问题出发,系统阐述了PD-L1无创量化、EGFR无创诊断以及免疫治疗疗效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董孟杰教授在《核医学在脑人工智能研发现状及前景分析》讲座中深入探讨了核医学在脑部人工智能研究的现状与前景。 在实战训练环节,由赵周社博士团队及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李桂玉高工指导学员熟悉操作平台、评估图像和数据质量、进行病灶分割等实际操作,在现场演示了病灶勾画感兴趣区域外扩等功能,帮助学员掌握图像标注和特征提取的方法,讲解了病灶特征提取的技术细节,包括手动、半自动和自动勾画方法,以及一阶、二阶和高阶特征的计算及其生物学意义,并指导学员进行了特征提取的实操练习。介绍了机器学习建模的基本原理和注意事项,详细讲解了logistic、Stacking等建模方法,并带领学员进行了模型构建的实操。赵周社博士深入阐述了深度学习在核医学分子影像中的应用进展,比较了深度学习与传统机器学习的差异,系统介绍了深度学习的流程、常见参数及分类分割评估指标,并通过实际案例展示了深度学习分类实践。学员们在理论讲解与实战操作环节中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积极参与并与专家热烈互动,课堂氛围十分活跃。 参加了全部培训内容并通过考核的学员们获得了由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颁发的培训证书。经过两天的学习,学员们不仅收获了核医学AI影像组学分析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对相关技术的应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许多学员满怀信心地表示,将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科研与临床工作,并与团队成员携手共进,共同推动人工智能在核医学领域的蓬勃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