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引领急诊医学再创辉煌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发布日期:2019-08-21 09:48:25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作者: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 浏览次数:

急诊医学伴随着现代医学的脚步,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但作为独立学科,急诊医学却只有40年左右的历史。我国现代急诊医学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自诞生之日起,就坚持走中国特色、地域特点的中国式道路,因地制宜、各有侧重地开展特色技术。经过30余年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急诊室到急诊科,从流动人员到固定人员的历程,逐渐壮大,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急危重症监护”的急诊医疗体系,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急诊急救医务人员。成立于1987年的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急诊分会),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在先后9届委员会的努力下,为我国急诊医学学科发展和医疗服务提升作出了贡献。新时代,新背景,我国急诊医学必将大有可为!

 

从无到有,学科快速发展

1980年和1983年,国家卫生部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城市医院急诊科(室)建立方案(试行)〉的通知》,明确提出城市综合性医院要成立急诊科,成为推动我国急诊医学发展最初的纲领性文件。1985年10月, 在首届城市急诊医学模式研讨会期间,以邵孝鉷,王今达、丁德云、李宗浩、王一镗和江观玉为核心的急诊科前辈成立了急诊医学分会筹备委员会。经过多方努力, 中华医学会于1986年10月批准成立急诊分会。1987年5月28日,在杭州召开了第一届急诊分会全体委员会议,选举邵孝鉷为主任委员。急诊分会的成立,开启了中国急诊医学发展的序章。


1985年举办的首届城市急诊医学模式研讨会全体专家合影


此后,在党的领导和中华医学会的支持下,各地相继成立急诊分会,团结了全国各地急诊医学同道。经过全国急诊人的不懈努力,急诊分会的队伍不断扩大,委员数量逐年增加,极大推进了我国急诊医学事业的发展。

历经30余年,目前分会专业学组数量由最初的8个发展为17个,包括:复苏、创伤、危重病、危重病质量管理、心脑血管病、院前、中毒、灾难、儿科9个正式学组,以及临床技术培训、老年健康管理、信息化建设、胸痛、卒中、急性抗感染、临床研究、护理8个筹备学组,覆盖心脏骤停及心肺脑复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急性心脑血管病救治、创伤及中毒救治、急危重症救治、院前急救、急诊急救质控、儿科急救、灾难医学、急诊护理、信息化建设和临床研究等各相关领域,展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规范诊疗,加强学术交流 

在中华医学会的统一管理下,急诊分会积极组织学术活动。截至2019年7月,急诊分会主办的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已经成功举办21届,成为全国急诊医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会议之一,参会人次由最初的200余人次增加到5000余人次,年会的论文数量与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各专业学组根据各自特点,定期举办学术交流会、急诊医学培训班等,不断提高年轻骨干与基层医生的诊疗能力,为我国急诊事业与时俱进、全面发展、夯实基础,呈现出“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的学术繁荣势头。

急诊分会自成立起十分重视国际交流。1988年始,与日本急诊医学会、美国急诊医学会、澳大利亚急诊医学会以及国际灾难医学会等建立了联系,以观察员身份参加了2000年、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制定会议,使我国急诊与世界接轨,不断吸收外国先进的急诊知识与诊疗技术,提高我国急诊救治水平。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复杂的急危重症患者越来越多。为满足急诊医师尤其是青年急诊医师的工作需要,也为规范急危重症的诊治,急诊分会牵头组织国内急诊领域相关专家,借鉴国内外相关指南和专家共识,编写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指南和共识。此外,分会牵头制定了我国县级医院急诊科建设规范专家共识,旨在为我国不同地域、不同基础的县级医院急诊科提供发展依据与建设目标,逐步做实、做优、做强急诊科,构建完备的县域急诊急救大平台,达到县域内人人享有均质化的急危重症医疗服务的目标。

 

创新进取,夯实未来基础 

  创办学术期刊与中华急诊网

1990年,《中华急诊医学杂志》创刊,发展至今,已成为急诊医学界同仁公认的权威学术期刊。在活跃学术、繁荣学术、促进学术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急诊分会于2003年建立中华急诊网,以满足广大急诊专业医师和关心健康的人群对了解急诊医学知识的迫切需要。2010年,急诊分会第一本英文期刊World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创刊,标志着我国急诊医学科研工作者勇于走向世界,成为中国急诊医学与世界对话的重要里程碑。

重视基层卫生人才培养

急诊分会积极响应中华医学会的号召,参与了中华医学会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千人计划项目,积极筹备“送教下基层” 活动,与山西吕梁地区建立联系,安排经验丰富的急诊专家深入当地,讲解急诊急救知识及当下的政策要求。

成立中国急诊急救大联盟

2017年6月,急诊分会发起并成立中国急诊急救大联盟。组建了一支高水平专家团队,通过远程会诊、结对帮扶、举办急诊科主任培训班等形式,提高了基层医院急诊科的诊疗服务水平,拓展了大急诊急救体系,形成了大的医疗中心与基层医疗机构、东部与西部医疗中心协作发展的大格局,提升了我国急诊医学的整体水平。


中国急诊急救大联盟成立仪式

建设急诊与院前急救大平台

2017年,由急诊分会现任主任委员陈玉国、候任主任委员吕传柱牵头发起的急诊与院前急救大平台,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根据我国卫生发展需求开展的重要工作,旨在建立“院前急救-院前与院内交接-院内救治”的无缝全程急诊急救模式。2018年8月,借全国急诊年会之际,急诊分会面向全国急诊从业人员全面介绍我国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此后,分会多次组织全国专家进行反复讨论,得到积极响应。截至目前,已有30个省、区、市的279家单位报名参加大平台试点,其中,84家单位已经取得医院政策支持,并与当地院前急救中心达成合作协议。

申请全国急诊医师中级职称考试

2018年11月,在陈玉国与分会全体委员的不断努力下,全国急诊医师中级职称考试的申请成功获批,并于2019年5月顺利完成首次全国急诊医师中级职称考试。急诊医生第一次有了自己的中级职称晋升考试,这不仅可以提高急诊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为年轻的急诊医生提供了发展机会,并提高了急诊人的凝聚力。

《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

2009年,急诊分会第六届委员会主导制定了《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经过10年的高速发展,我国急诊医学已经步入新时代。在健康中国的战略背景下,“分级诊疗”“五大中心建设”等文件的出台, 为急诊医学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急诊分会第九届委员会主动承担了新版本的《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工作,近期即将发布。新版本指南要求加强急诊科人员、设备的配备,改善条件,健全制度,严格管理,并重点强调了对学科发展意义重大的急诊重症监护病房的建设。新指南可以更好地满足时代需求,必将为急诊医学争取下一个快速发展的10年!

 

我国急诊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特别是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颁发的《关于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更为急诊人提供了政策支持,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通知》中明确要求医疗机构内部实现各中心相关专业统筹协调,为患者提供医疗救治绿色通道和一体化综合救治服务,提升重大急性疾病医疗救治质量和效率;院前医疗急救机构与各中心形成网络,实现患者信息院前院内共享,构建快速、高效、全覆盖的急危重症医疗救治体系。这是急诊医学发展的重大机遇,也对急诊分会提出了挑战,急诊分会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努力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作出自己的贡献!(供稿: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摘自《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9年第34卷第15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