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 铸就医学之木铎——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 | |||||
|
|||||
医学成为一门科学,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必然结果。医史学会的诞生,是医史学科在医学的综合发展中确立独立学科地位的标志性事件。1915年中华医学会成立,1936年中华医史学会(后根据相关规定,更名为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正式成立,成为中华医学会第一个成立的专科分会。发展至今,历经15届委员会,始终引领着我国医史学科的发展,为学科人才培养和学术水平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历史久,资格老 1935年11月,中华医学会第11届大会在广州召开,在会议代表中,热爱医史学研究的老前辈王吉民、伍连德、李涛等发起成立了一个小型组织“医史委员会”。1936年2月,经中华医学会批准,由时任会长朱恒璧宣布“医史委员会”更名为“中华医史学会”。 中华医史学会成立后,虽然会员不多, 但受到国内外著名医学学者的重视。1936— 1946年间,中、英文版《中华医学杂志》共出版过9期医史专号,发表了大量高水平学术论文,为开展国内外医史学学术交流、促进医史学研究成果传播、扩大中国医史学者的影响,发挥了积极作用。于1936年、1947年先后举办了2次全国医史学学术会议。先后出版了陈邦贤编著的《中国医学史》(1919年初版,1937年再版),王吉民、伍连德编著的《中国医史》(英文版,1932年天津版, 1936年上海版),李涛编著的《医学史纲》(1940年出版)。老一代的中国医史学者共同创建了中国的医史学科,为医史学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1950年,中华医史学会在上海召开第3次大会,颜福庆、王吉民、朱恒璧、金宝善、方石珊、范日新、李涛、陈邦贤、张赞臣、范行准、刘永纯等著名中西医史学者38 人出席会议。由于种种原因,在随后的30年间学会活动基本停止,只有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医史分会克服困难,积极组织活动,《中华医史杂志》也断续出版,使中国的医史学学术活动得以维持。
杂志小,任务重 1947年3月《医史杂志》创刊,1953年更名为《中华医史杂志》。期间经历了三次停刊(1949年、1956 年、1961年)、两次合并(1957 年、1959年),于1980年复刊。杂志发展曲折,但始终坚持“为发展我国医学史研究工作服务, 为医史研究工作者在中国医学史和世界医学史领域中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提供发表和交流心得的园地, 以促进我国医史学事业的发展为办刊宗旨”。 《中华医史杂志》配合医史学会召开的全国医史学术会议,发表了大量的少数民族医学史、医史理论、近代医学史、西方医学史、中外医学交流史稿件,对于加强医学史薄弱环节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1994年开始,北京医科大学(今北京大学医学部)程之范开设“外国医学史讲座”,系统论述西方医学史的发展,加强世界医学史在中国的介绍。《中华医史杂志》配合卫生部课题《中国医学通史》的编撰工作,设立“《中国医学通史》稿选”栏目,及时展示中国医学专家与医史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收集反馈意见,很好地促进了《中国医学通史》编撰工作的完成。《中华医史杂志》还有计划地刊载我国台湾、香港等地区医史学者的论著,促进我国港台医学史研究。同时,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不同学术观点一视同仁,尤其重视鼓励和培植青年医史学者。 《中华医史杂志》是迄今为止中国唯一的研究中西医学历史的杂志。纵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很多困难,但坚持面向学科、面向临床、面向公众、面向全球的视野,为中国医学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是永远不变的初心。 《医史杂志》创刊号封面(来自创刊十周年纪念特刊合辑) 博物馆,意义大 医学博物馆是医学文化的重要承载者, 也是医学成就的展示地,医学文物的收藏地, 医学科普教育的宣传地,医学历史研究的实践地,医学知识的传播地。世界各国都有各种形式的医学博物馆,在医学事业的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上海医史博物馆于1938年正式宣告成立,是中国第一家医史专业博物馆,由中华医学会上海医史分会少数爱好医史文物的会员集资创办,其最主要的创办者当属王吉民和伍连德。当时博物馆(准确地说是陈列室)位于中华医学会图书馆内。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与支持下,1951年上海医史博物馆从中华医学会图书馆中独立出来,有了专门的展览空间。1954年上海市卫生局划拨经费支持,借助筹划“李时珍文献展览会”之机,扩大了文物规模和业务范围。20世纪50年代末,明确了医史博物馆的教学辅助功能,所有权归属上海中医学院(今上海中医药大学),使上海医史博物馆获得了快速发展的契机,如今馆内珍藏文物已达一万余件。 在上海医史博物馆的带领下,全国陆续建立了一批不同规模的医史博物馆,如长春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1963年),陕西中医研究院医史博物馆(1965年),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博物馆(1982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1990年),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1991年),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中国传统医药文化博物馆,1996年),这些医史专业博物馆都是在医史学会会员的参与下创建的。近年来,一些大学、医院和医疗机构也积极支持医史博物馆和医学专业博物馆建设,如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博物馆(2007年,现为国际口腔医学博物馆),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中国口腔医学博物馆(2009年),河南驼人医学史博物馆(201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博物馆(2013年)。
立根基,促发展 1996年根据国家民政部和中国科协有关文件精神,中华医学会下属的专科学会统一更名为专科分会,自此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得名。作为中华医学会第一个专科分会, 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创建之始,会员仅有10余人;如今,除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之外,已建立各省区市医史分会近20个,会员500余人。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医学内容丰富多彩,医学史研究要兼顾汉、藏、蒙、维、壮、朝、彝、傣、苗等各民族的医学历史。同时,中国西医学史研究、中国世界医学史研究均需要进一步加强。 老一代医史前辈完成了创建医史学会、开拓医史研究的使命;当代医史学家为医史学会复会作出了突出贡献。钱信忠、宋大仁、陈海峰、程之范、耿鉴庭、任应秋、马堪温、甄志亚、姒元翼、宋之琪,都是医史学界耳熟能详的名字,如今皆斯人已逝。 今天,在医学理论和医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新时代,医史学科面临更多新挑战。医史学者更要团结奉献、精诚合作、努力拼搏。不负医学初心,不忘医史使命,无愧医史人的荣光。(供稿: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 执笔人:王振国 甄 橙)(摘自《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9年第34卷第1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