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项目(十一)
发布日期:2021-01-15 09:36:39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作者: 浏览次数:

中国胸外科机器人辅助手术关键技术的建立与推广应用

微创化和精准化是近年来外科发展的趋势。机器人手术系统能够克服传统胸腔镜二维视野、操作器械灵活性差等诸多不足,使胸部手术更加精准、安全、微创。近年来随着机器人手术系统的迅速发展,其在胸外科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李鹤成教授带领团队联合多家医院组成项目组,开展“中国胸外科机器人辅助手术关键技术的建立与推广应用”研究,致力于胸部微创外科治疗的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相关成果在国内多家医院进行推广,减少了手术并发症、加快了患者术后康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中国胸外科机器人辅助手术关键技术的建立与推广应用”项目荣获2019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项目组在国内最早开展机器人辅助胸外科手术,在国际上首先创新部分术式。(1)机器人辅助胸外科手术术式研究:项目组于2009年完成国内第一例机器人辅助肺叶切除术及第一例机器人辅助胸腺瘤切除术;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多项高难度手术,包括机器人辅助联合术中胃镜食管黏膜下巨大肿瘤剥除术、剑突下入路机器人辅助前纵隔肿瘤切除术、机器人辅助支气管袖式切除、机器人辅助食管癌两切口胸内吻合术、三切口颈部吻合术等各种术式,拓展了机器人辅助手术在胸外科的应用范围,同时建立了完整的机器人辅助胸部手术体系及流程;(2)机器人辅助手术相关新技术研究:项目组在国内率先结合可视化肺小结节术前三维重建、术中超声等技术对肺小结节进行术中实时精准定位,实施了机器人辅助复杂肺段切除术,最大程度精确切除了病灶;此外项目组还研发了相关手术医疗器械,包括“手术用电刀”“钉钻座夹持钳”“一种用于小切口缝合的双关节三叶钳”等。这些器械与机器人手术的联合使用提高了手术效率、减少了手术并发症、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项目组率先在国内及国际上开展机器人辅助胸部肿瘤手术相关临床研究,证明机器人辅助手术治疗胸部肿瘤安全有效,为该技术的应用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1)机器人辅助肺癌手术研究:项目组通过研究证明机器人肺癌根治术相比传统腔镜手术具有出血更少、淋巴结清扫更充分等优点;(2)机器人辅助食管癌手术研究:项目组在机器人辅助食管癌两切口胸内器械吻合术的基础上,率先在国内开展了精准微创机器人辅助食管癌两切口胸内手工吻合术,研究证明该手术安全可靠。同时,项目组还率先在国际上开展了关于机器人辅助食管癌两切口根治术短期疗效及长期生存研究的前瞻性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术后疗效显著。

项目成果为患者提供了更微创、更精准的医疗服务,在术前通过对患者的胸部CT影像进行三维重建,制作可视化模型,精准定位病灶,确定手术范围;术中结合可视化模型,通过机器人辅助手术对病灶进行精准切除;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恢复较快,住院天数显著缩短,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另一方面,项目组建立了机器人辅助胸部手术培训体系,累积开办学习班30余期,进行手术演示与实时在线培训,培训学员700余名;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3项,相关技术已在国内20余家三甲医院得到应用,累计开展了数千例机器人辅助胸外科手术,在促进我国微创胸外科发展、医疗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间质干细胞及微环境分子在重大疾病诊治中转化应用研究

人类疾病进展涉及组织和细胞损伤,疾病治疗则是对细胞结构与功能异常的干预与损伤修复过程。修复依赖细胞增生并伴随着炎症,但过度增生和迁延性炎症也是恶性肿瘤的诱因,控制细胞过度增殖和炎症发展是疾病诊疗中亟待解决的难题。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不仅是组织再生中的重要种子细胞,也是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细胞,江苏大学医学院的许文荣教授带领项目组开展了“间质干细胞及微环境分子在重大疾病诊治中转化应用研究”,聚焦MSC与肿瘤发生发展、组织损伤修复作用机制研究,经10余年的努力,在MSC和相关微环境分子促进胃癌(gastric cancer,GC)进程、作为新诊断标志物、抑制肝肾纤维化、促进皮肤损伤修复及临床转化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创新成果。“间质干细胞及微环境分子在重大疾病诊治中转化应用研究”荣获2019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创新成果

1.GC-MSC与GC进展及实验诊断应用

①率先发现并分离GC微环境重要细胞:GC-MSC,为GC诊疗提供新靶标

②首次发现GC-MSC及其相关微环境分子如干细胞因子SALL4、miR221等促进GC细胞转移,参与炎癌转化

③首次揭示了ING4和PPARγ等分子诱导肿瘤蛋白降解、抑制肿瘤发生的机制

④建立了血清SALL4、miR-17-5p/20a等的检测方法并显示较高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性,可成为GC诊断及淋巴结转移的新指标

2.MSC促组织损伤修复及临床转化应用

①建立了人、鼠等骨髓、胚胎和脐带来源MSC分离纯化及扩增技术

②建立了符合临床应用要求的人脐带MSC体外扩增及保存方法

③成功应用小分子药物、肝/肾组织源性细胞因子等诱导MSC分化,有效修复肝、肾损伤

④首次应用天然药物二吲哚甲烷修饰人脐带MSC,揭示其加速皮肤组织再生的作用机制

⑤合作开展了人脐带MSC体外扩增、保存服务,人脐带MSC通过转分化、免疫调节和营养支持等对免疫性疾病、肝肾功能衰竭等患者具有明显疗效,实现了人脐带MSC临床转化应用

3.MSC源外泌体修复肝肾纤维化、皮肤组织损伤的作用及转化应用

①建立了人脐带MSC源外泌体(人脐带MSC-ex)分离鉴定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②首次发现人脐带MSC-ex富含大量MSC源性活性蛋白和核酸,可转运谷胱甘肽过氧化酶 1抑制肝氧化应激损伤,调控巨噬细胞活化而抑制肝纤维化

③首次发现了人脐带MSC-ex既能传递Wnt4蛋白促进受损皮肤区域血管再生,加速烫伤皮肤创面愈合,又能携运14-3-3ζ蛋白抑制皮肤组织过度增殖和疤痕增生,创新性提出人脐带MSC-ex修复组织损伤的“油门”和“刹车”效应

项目组注重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相关研究成果授权国家专利 4 项,为临床重大疾病如肿瘤、肝肾纤维化及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质量,为促进患者康复提供了保障。(文/左舒颖)(摘自《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1年第36卷第1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