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项目(十二)
发布日期:2021-01-29 09:45:36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作者: 浏览次数:

 静脉血栓栓塞症及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诊治的系列研究与临床应用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 embolism,VTE)、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肺动脉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E)、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是一组相互关联密切的疾病群。现代医学观点认为VTE=DVT+PE,DVT与PE在发病上具有一致性,是同一疾病在不同阶段、不同部位的两种表现形式。据统计,世界上每16秒就有1个人发生VTE,每37秒就有1个人因VTE死亡。美国每年需要干预的VTE患者在400~500例/十万人,近年来增长率为30%。据我国相关研究统计,中国VTE发生率为17.5例/十万人,死亡率为2.1%。针对以上问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的张福先教授带领团队开展“静脉血栓栓塞症及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诊治的系列研究与临床应用”研究,历时20年,对肢体静脉血栓形成与肺动脉栓塞的发生关系、VTE与髂股静脉压迫综合征、VTE与肿瘤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的系列理论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理论成果成功临床转化并获国家专利五项。“静脉血栓栓塞症及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诊治的系列研究与临床应用”项目荣获2019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1.肢体静脉血栓形成与肺动脉栓塞发生关系的研究

项目组自1998年率先在国内对急性DVT患者进行前瞻性跟踪研究,提出要改变“PE发生率低”传统观念,指明PE是临床上相对较常见疾病,要重视VTE的防治;在国内首先提出了PE的临床分型(无症状型、有症状型、致死型)和PE的预防理念(主动预防与被动预防);在国内首先引入稳定性血栓与不稳定血栓的新概念,把时间的长短仅作为衡量血栓稳定与否的条件之一而不是全部;在国内首先开展了DVT发生部位与PE发生关系的研究,指出右侧肢体DVT发生PE的概率明显高于左侧的观点;在国内率先开展研究得出结论:急性DVT形成后发生PE现象与患者离床活动时间没有直接因果关系,从而为DVT临床治疗及患者在血栓稳定后早期离床活动预防血栓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国内首先开展急性DVT导管溶栓方法的研究,指出;“先团注给药再匀速给药”效果最好,从而为临床上科学的选择溶栓方法提供依据;在国内首先开展VTE抗栓治疗的研究,将抗血小板、抗血脂观念引入临床综合治疗DVT,并获得良好效果。

2.VTE与髂股静脉压迫综合征研究

项目组通过前瞻性研究提出髂静脉压迫≠髂静脉压迫综合征,髂静脉压迫是常见情况,而发生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却是少见的观点。当出现髂静脉压迫+静脉高压以及受累血管事件时才可以诊断为髂静脉压迫综合征,而VTE的防治主要应该针对真正有髂股静脉压迫综合征的患者。

3.VTE与肿瘤的相关研究

项目组在国内提出重视对无原因DVT进行肿瘤筛查的观念;在国内首先开展肿瘤患者合并髂静脉受压与DVT发生关系的跟踪随访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肿瘤患者如果同时合并髂静脉受压可以高发VTE,因此对于此类患者应该早期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

此外,项目组还开展了乘坐高铁与诱发经济舱综合征的相关研究、新型腔静脉滤器的设计与研究、VTE医院防控体系的建立与管理、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诊治研究等。项目组自主研发的医院VTE防控管理软件已在国内被广泛借鉴和应用,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新发突发传染病中西医结合临床救治研究平台

突发急性传染病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产生了巨大威胁。由于新发突发传染病的发病时间、地点及暴发持续的时间难以预测,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起其他疾病的中医临床研究开展规范的随机对照研究难度更大。中国中医科学院的范吉平教授带领团队联合全国多家传染病医院共同开展了“新发突发传染病中西医结合临床救治研究平台”项目,进行了突发急性传染病中医药早期介入临床科研平台的建设,对多种传染病开展研究并建立了中医诊疗方案,对中西医结合诊治突发急性传染病起到了规范和指导性作用。“新发突发传染病中西医结合临床救治研究平台”项目荣获2019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成果一、新发突发传染病中西医结合临床救治平台:

该项目实现常见突发急性传染病疫情信息的定期收集预警发布,完成8种突发急性传染病诊疗预案的制定与演练,并第一时间参与H7N9、登革热、麻疹、中东呼吸综合征等突发疫情的救治和中医临床科研。

  成果二、基于古代文献挖掘的新发突发传染病中医人工智能辅助决策技术:

该项目建立了以证候为中心的传染病五大症候群中医诊疗数据库,纳入116部外感热病相关古籍文献、3000余条古代医案数据。该项目运用人工智能基于案例推理技术,模拟人脑辨证论治的思维过程,对突发疫情的临床表现进行相似性计算,检索出与其最接近的古代医案,快速准确地为突发疫情的诊疗决策提供文献依据,并在多家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推广应用。

成果三、登革热中医诊疗方案研究:

该项目首次提出了血瘀是登革热病理改变中心环节;研究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在缩短退热时间、改善症状、升高血小板计数方面有明显优势;筛选出喜炎平、血必净以及解毒止痒方等3种有效的治疗登革热中药制剂;主持制定了国家行业标准《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第2版)》。

成果四、流感中医诊疗方案研究:

该项目通过研究证明中药能够明显缩短流感轻症的退热起效时间与完全退热时间,能够明显缩短重症患者的退热时间和呼吸道症状缓解时间,在此基础上制定发布《成都市中医药防治人感染H7N9禽流感方案》并推广应用。

成果五、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中医诊疗方案研究:

该项目首次归纳该病的中医证型为邪袭卫表,邪盛气分,气营(血)两燔型、热厥型、肾络瘀阻型、肾虚失固型;证明血必净注射液结合桃核承气汤可有效降低少尿期患者尿蛋白、血肌酐、尿素氮及血小板的复常时间,并提高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

成果六、治疗手足口有效药物“金线莲液”喷雾剂型的研发:

该项目首次归纳了福建省手足口病普通型的常见中医证型为肺脾湿热、湿热郁蒸,提出清热利湿为其主要治法,并证明金线莲对缓解手足口病的口腔疱疹、溃疡、疼痛等临床症状效果明显,并获批院内制剂1项。

成果七、急性感染性腹泻中医诊疗方案研究:

明确急性感染性腹泻中医证型与季节、患者性别、年龄之间的相关性,证明葛根芩连汤加味可以明显缩短肠道湿热型腹泻的止泻时间,在此基础上获得发明专利1项。

成果八、麻疹中医诊疗方案研究:

该项目研究明确麻疹婴幼儿及成人的发病特征,证明双根解毒合剂在缩短麻疹消退时间和口腔黏膜斑消退时间方面有明显优势。

项目组依托该平台组织优势队伍完成了多次突发疫情的介入与防控,相关多个临床单位建立了平战结合的运行机制,制定了多种突发急性传染病的诊疗预案及应急预案并组织进行相应的应急演练。项目成果完善了中医药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应急机制,进一步提高了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传染病重点研究室的建设水平。(文/左舒颖)

(摘自《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1年第36卷第2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