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项目(四)——远处转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临床诊疗新技术及放射性碘难治的新机制
发布日期:2022-01-14 14:43:48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作者: 浏览次数:

甲状腺癌是内分泌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 DTC)占90%以上,近十年来甲状腺癌发病率快速增长,严重影响我国居民健康和生活质量。碘-131(131I)在DTC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罗全勇教授带领团队围绕DTC诊疗的关键技术开展“远处转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临床诊疗新技术及放射性碘难治的新机制”项目研究,历时12年创新、建立并推广了相关新技术,发现了相关新机制,建立了多科学联合治疗的新模式,提出了相关新的诊断和疗效评价标准,为DTC的诊疗特别是远处转移性DTC以及131I难治性DTC的诊疗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和新的手段。该项目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针对国内缺乏131I治疗DTC远处转移灶的大样本临床研究数据和循证医学证据的情况,项目组完成了131I治疗DTC肺、骨转移的大样本单中心研究,以及131I治疗DTC高功能转移灶的研究,在国际上提供了来自中国的131I治疗DTC远处转移灶的大样本循证医学证据;在国内率先应用融合显像技术,阐明了131I-SPECT/CT在诊断DTC转移灶以及指导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并对DTC罕见转移灶的131I-SPECT/CT 图像表现进行了归纳总结。

单独依靠131I治疗DTC骨转移瘤的效果仍不尽理想,项目组创新了DTC骨转移灶的治疗方法,在国际上率先开展131I联合经皮骨水泥成形术治疗DTC骨转移的新技术,结果显示经治疗后,平均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水平下降86.0%,再联名多次131I治疗后,平均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水平进一步下降67.4%。所有患者的骨痛和相关神经症状得到实质性缓解,生活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且未发生严重并发症。该研究结果为DTC骨转移这一棘手难题提供了一种更为有效而安全的治疗方法。

指导DTC临床诊治的相关生物标志物仍十分匮乏,项目组在国际上最先基于DTC转移灶摄碘功能的差异,筛选和验证了Afamin、miRNA-106a及四种LincRNA等可预测DTC肺转移灶131I摄取功能的血清生物标志物,并提出这些生物标志物是预测DTC肺转移灶131I摄取功能的无创检测指标,可避免因无效131I治疗和治疗前促甲状腺激素升高而带来的风险。

131I难治性DTC的诊治仍是困扰临床的难题。针对131I难治性DTC的诊治困境,项目组率先在国内开展了131I难治性DTC分子靶向治疗研究,在国际上率先尝试低剂量索拉非尼治疗131I难治性DTC,取得良好疗效并显著降低了毒副反应和医疗费用;发现了miRNA-106a通过直接靶向RARB调节MAPK信号通路引起DTC细胞失分化的机制;阐明了索拉菲尼、卡博替尼等分子靶向药物诱导再分化的机制以及维罗非尼治疗耐药的机制,为131I难治性DTC的临床诊治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及临床转化基础。

该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来自我国131I治疗DTC远处转移灶的临床循证医学证据,发现了各种预测131I治疗DTC远处转移灶的预后影响因素并提出了高功能转移灶诊断标准,有利于国内131I治疗DTC远处转移灶临床路径的标准化;创新了DTC骨转移灶的治疗方法,促进了甲状腺肿瘤领域多学科合作的长足发展,改善了DTC骨转移患者的长期生存并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发现了多种可预测131I治疗疗效的生物标志物,有助于实现远处转移性DTC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模式,减少非必需医疗措施;在国内率先开展131I难治性DTC分子靶向治疗研究,有利于优化DTC个体化治疗的策略、降低患者医疗成本。(摘自《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1年第36卷第20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