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项目(四)——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围术期心脏保护关键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发布日期:2022-01-14 15:10:59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作者: 浏览次数:

随着我国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然而,随着饮食习惯的改变、人口老龄化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心血管病的发病人数呈持续增加的态势。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 syndrome,ACS)是冠心病最危重的亚型,严重危害我国居民的健康。解放军总医院的陈韵岱教授带领团队开展“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围术期心脏保护关键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研究,历时10年,阐述ACS围术期心脏保护病理生理学机制,制定心肌保护药物和辅助治疗策略,建立围术期不良事件实时预警评价关键技术体系,解决了围术期心脏保护的重大临床需求,降低了直接影响介入术后临床净获益的不良事件率,系统性提升ACS介入围术期的质量控制水平。该项目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项目组在国际上首次阐明促凋亡基因PUMA-内质网应激-黄嘌呤氧化酶系统激活是围术期心脏损伤的核心机制。项目组率先提出胞内PUMA水平升高诱发内质网应激,并导致钙通道蛋白SERCA2a/IP3R失调,引发黄嘌呤氧化酶激活,是心脏再灌注损伤的启动信号;国际上首次证实凋亡蛋白p53转位到线粒体膜表面与抗凋亡蛋白ARC结合,并启动线粒体凋亡瀑布式反应,是再灌注损伤胞内转导机制;针对内质网应激-黄嘌呤氧化酶系统,验证利拉鲁肽和保护性缺氧后适应两项干预措施,为心脏保护的药物筛选和研发提供理论基础。

项目组针对高危患者甄选心脏保护药物,创建围术期标准水化治疗策略,发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滤设备。依据团队发现的围术期心脏损伤核心机制,项目组在国际上首次报道在急性心梗围术期应用利拉鲁肽将梗死心肌质量从(21±15)g降到(15±12)g;率先应用核磁、心肌声学造影评价介入术后无复流干预效果;首次提出通过精准容量管理进行ACS介入围术期心肾综合保护的重要理念,确立中心静脉压指导下的个体化水化治疗,将心肾功能不全高危患者的围术期急性肾损害发生率从29.5%降至15.9%;自主创新研发并推广应用机械性心衰脱水装置及其控制装置,采用创新型的10~50 ml/min的低流量蠕动泵、膜面积0.1~0.3 m2的小滤器,实现了高危患者容量负荷精准管理。系列成果从药物干预、标准水化预防和超滤辅助多角度为心肾功能的协同保护策略提供有效循证证据。

项目组创建国内首个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介入围术期心脏不良事件监控平台,构建围术期多种严重心脏事件预测模型,实现预警和干预前移。项目组基于国内多中心1600例急性心梗患者建立首个介入术后无复流风险预测模型,首次报道国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无复流发生率为21%;在国际上率先建立多中心11 000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脏破裂风险预测模型,首次报道心脏破裂发生率为2.1%;验证CRUSADE评分和ACUITY评分针对ACS患者介入术后应用新型P2Y12受体拮抗剂具有较高的出血风险预测能力,出血发生率为1.7%;应用数据采集接口、创新引入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创建介入术后不良事件智能识别及自动监测平台,监测患者50 433例,监测信度89%。平台运行以来,通过综合管理,围术期MACCE事件由0.61%降至0.16%,提高了介入治疗质量和质控效力。(摘自《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1年第36卷第20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